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81

[ 周育英 文选 ]   

作文应该这样教

◇ 周育英

  在浩如烟海的高考复习资料中,作文版块的复习资料向来是编得最单薄的。每次讲评学生作文时,我一般把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分析,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几个毛病,讲几点方法技巧,再找几篇优秀作文一读就满满的一节课了。学生对当次作文有了点感觉,可是换个材料或换个题目,他们又不依规矩来了。所以给学生指导作文时总有照本宣科、捉襟见肘的感觉。
  但每到要讲作文或者写作文时,我还是大量查阅作文指导方略,精心制课件,甚至给学生给模式,什么“起承转合式”“引议联结式”“橱窗式”“层进式”,什么“比较求同段”“并列求异段”,什么“排比开头”“警句结尾”,结果常常是一套训练下来,六十分的作文,学生能从四十分长到四十七八分,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完全没有了一点灵气。
  前段时间,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把学校的特级教师向清德老师请来给高三学生做了一次讲座。向老师的题目是“养谦卑大气,写至情文章”,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给学生指导作文时太急功近利,只在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向清德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创作体会,用鲜活的例子,在声情并茂的演讲中给高三学生指出了写作的最佳方向:写感情充沛的文章。为学生介绍了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选择特色题材,拓展叙述空间,融进自我形象,描写典型细节,呈现内心世界。向老师给同学们讲的是写作方法,更是做人的道理。两个小时的讲座,多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向老师读到他写的一些真情文字,在场的师生都被感动得泪水盈眶。名师就是名师,向老师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我听到邻班有学生感慨,向老师讲得太好了,和我们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我内心一动,为什么不借此机会让学生自己反思写作的收获呢?
  第二天,我趁热打铁,把这个讲座活动绾了个总。我先结合我主持讲座的事给学生讲了如何写主持词的开头和结尾,再把我写的关于向老师讲座的新闻念了大家一听,让他们对讲座的相关东西有了深入的了解。接着我以“向老师是一个传奇”介绍了他从代课老师做到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的经历,说他“是秭归一中语文教学德高望重的前辈。教书四十余年,钟情语文讲堂;教育成果丰硕,桃李天下芬芳;年近花甲,姿态昂扬。关心学子,扶持新秀。还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空地闲草》。过去几年里,向老师多次对学生做《语文本有趣,智者乐学之》《走创造之路,写“三新文章”》《高中语文学无巧,“勤”字里面出高分》等专题讲座,为提高学校的语文教育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学生听了都流露出崇敬的眼神。
  我趁此机会再次给学生点拨选材组材的方法。我一边读向老师的散文《一把扇儿》,一边教同学们找出文中眼前的事(夏天,学生给老师送了一把扇儿)、联想的事(“五年前”,“十六年前”,“二十六年前”),体会相同的情(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生再次感受到“养谦卑大气,写至情文章”的重要性。直到这时候,我才抛出练笔的题目“文章可以这样写”。
  我每次的练笔只要求写10到150字,就是“微博体”。可这一次有十多个同学都写成了完整的文章。我的学生在练笔中这样写到:“写文章,除了应试需要,除了商业利益,剩下的就是像向先生那样写出自我。我们写出来的是分数,而向先生写出的却是人生。一篇文章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排列组合,更在于文字与文字之间碰擦出来的生活的火花,这火花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的,它需要一个谦卑之人,一个真情的人去与它邂逅,并将他们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无需雕饰,自然流露出来。就如一滴清泉,荡涤于尘世之中,让人伫足而赏,任这股清泉穿行在五脏六腑,畅然舒怀。”“听完讲座,我明白了,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种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出各色的花;切入点要小,但感情却要真。‘一把扇儿’,这么小的一个细节,也许不会引起许多旁观者的注意,但在向老师的笔下却成了一篇令人感动的美文。他以独特的眼光,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从他的视角,我读到的不是一把扇儿,而是一份深情,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真切,动人。”
  读完学生的练笔,我由此感慨,亲其师则信其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太重要了。作为语文老师,尤其要多读书,勤动笔,有时多写一写下水作文,指导学生才更有底气。我该把自己先后发表的散文整理一下了,相信以后教学生作文时可以拿出来秀一秀,一定比纸上谈兵强。
  周育英,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作文应该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