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73

  

写作教学例谈

◇ 刘晓萍

  仿,就是模仿。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朱光潜也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如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写出了与之齐名的《登金陵凤凰台》。可见,“模仿”是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更便捷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模”的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那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即模仿的要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至关重要。现就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课本谈谈自己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利用课文突出写作的专项能力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下面试举几个方面为例:
  1、仿标题。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一句著名的歌词为题,同时把文章的说明内容交代清楚,一举两得。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
  2、仿详略安排。如讲解《木兰诗》时注意文中内容详略的安排,不难看出文章详写了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略写了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从详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引导学生质疑:如果略写的内容也详写的话,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为何作者不详写呢?最终让学生明白:文章内容的安排要看其主题。为此我要求学生改写《木兰诗》,要求:详写的内容略写,略写的内容详写。
  3、仿人物描写。如动作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情深。如《一面》作者先后五次刻画了鲁迅的外貌,由远而近,同中有异,都突出一个“瘦”字,却不显得罗嗦累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明白先要概括些,后写的要具体些,所写的外貌要有所区别,先少后多,逐渐增加,突出特征每次都要写到,以加深印象。为此设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观察一个星期然后行文:以“我班的 ”为题,要求:描写班级里影响你最深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并对其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班级人物不出现真名。
  4、仿语言。如:《观舞记》中排比、比喻的运用。课堂中我设计了句子仿写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印度舞蹈,进行“假如我是 ,我就要 ”单个句式的仿写。如: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长短不一的画笔,描绘出她们婀娜的身姿和妩媚的舞蹈。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进行排比段的仿写。
  5、仿表现手法。如:《我爱这土地》一课诗人使用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象征这一手法在《海燕》、《雷电颂》、《星星变奏曲》等多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和赏析,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后,课堂中我设计了以“我爱这校园”为题,以‘假如我是____,我也应该_____’开头,仿写一首诗,并使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校园的赞美和热爱。”又如:《口技》一课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在“遥闻深巷中犬吠”句中“遥”字、“深”字表现两者之间相距甚远但仍能听见狗叫的声音,说明什么?即夜晚安静。这便是有声衬无声。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一个宁静的夜晚”为题的片段作文,要求用上以动衬静的手法。
  另外,利用课文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时,要深挖课文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刘晓萍,教师,现居江西于都。

写作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