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明确了此次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聋教育永恒的课程价值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听障学生的作文教学也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活是他们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听障学生的生活内容贫乏欠丰富,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书面语言基础差,作文写不出,写不长;写出的作文,词语贫乏,表述多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堆积词语,如“意识流”一般,读后令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云。而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是,成年的听障人走上社会后,通过短信、笔谈与健全社会交往,语言能力却获得飞快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交往已经成为生活的工具,语言具有了实际意义,就能调动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欲望,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受此现象的启发,我们注意了将习作的训练与学生的生活情景需要相联系,促进了学生的表达需求,提高了作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写作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不够全面、精确,情感、思维也相对贫乏,这给他们的作文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努力丰富听障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听障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如开展运动会,队列比赛、绘画展等,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情境中思考,在活动情境中感悟。让写作来源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先玩、感受、体验,再用言语表达感受和体验,克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倾向,不人云亦云。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景、体验情境过程,进行写作
打破以往写作在规定的空间完成的做法,在时间上,去查阅资料,调查生活,接触社会。在空间上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每一次写作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在写《校园的早晨》时,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记下来,接下来,给几天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到校园里去观察,去想象,去思索。这样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既打破了教室的限制,扩大了学习空间,又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更多新的发现,更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总之,通过观察、参与、感受、实践等形式,尽量让学生在写作前对所写的东西有丰富的体验,丰富的语言材料,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再比如在作文训练“找春天”中,在课前,老师就让学生找寻春天的代表事物,搜集网上的春天图景,师生一起在教室里布置春天的装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春天的表象,然后再教……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三.利用各种平台,推荐发表学生作文,享受写作的成功
教师应每天检查聋生的写作,利用课前几分钟,选择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日记,锻炼学生口语能力,交流观察写作经验。这样方便交流,了解到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和思想动态,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欠缺之处;发现有特点的可塑习作,推荐“发表”,小到班级的手抄报、黑板报、学校的校刊,大至县报、中小学生作文报刊……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当然,只有学习和探究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在情景中实施听障学生的作文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情景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和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才能赋予作文写作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倪卫东,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