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中学生作文存在几种通病:一是文章结构紊乱,二是表现手法单一,三是语言枯燥无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试图从课本外寻找开启学生写作思维的资源,然而带来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课内,回归课本,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品析文本,从文本中找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经验告诉我:只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从文本中挖掘出“源泉”,引领源头活水,才能灌溉学生写作“良田”,收获硕果。
一.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学习写作结构。在对单元经典名篇的阅读教学指导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习作知识的渗透与指导,利用结构典范的课文为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特点,进行模仿训练。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线索及写作顺序,掌握插叙的写法,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巧后展示例文:
太阳刚一露脸,帆就来到河边,……望着眼前污浊的河水,帆的心悸动了一下,记忆便随河水流淌出来……
夏夜,……帆浮在银波里,数着星星,……更有趣的是,他趴在水底,……鱼儿的眼睛一闪一闪的……
[插叙。由眼前污浊河水引起对昔日清澈河水及带来的快乐回忆。]
“毒鱼啰!”“快去捡鱼呀!”帆气喘吁吁地跑到河边,看见河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坟场。……鼓着眼睛浮了一大片。……一闭眼,帆就能听到河的呻吟……
此文巧用插叙,今昔河水形成鲜明对比,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例子中掌握写法,再进行实题模仿训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精心选择典范片段,学习表现手法。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写作方法,如衬托对比、铺垫、烘托、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老师要有的放矢指导。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其中写爸爸打我时的细节,生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微处见真情。我重点与学生分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掌握抓住细节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在描写中要充分挖掘出细节的内涵,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神韵。然后示例表现老师的动作神态细节:1.语文老师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2.当他讲到得意时,两眼向上翻,望着天花板,仿佛天花板上有他的私人图书馆,在那儿他可以找到记忆的宝典,欣喜地翻阅着他的资料,津津有味地品尝着……3.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一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仿佛在那里,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构建着一个新世界,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随着他描述的世界,万水千山走过……
让学生比较分析:第一段文字只是忠实地记叙了老师的习惯性动作,细节只是令人发笑而已;第二段文字加入了对老师动作的探讨,老师似乎是在翻阅他私人图书馆里的资料;第三段文字对“眼睛向上看”做了更细腻的描述,更为成功的是加入了对学生受到感染的描写,丰富了细节描写的内涵,突出了老师的神韵。
三.认真筛选课文资源,锤炼语言文采。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扩展、仿写来提升学生作文文采。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对课文资源进行筛选,按照句式和内容归类,确定借鉴的重点;第二步,精心设计训练题。文辞优美的,可以抽取典型的句式做仿写训练。第三步,从简单的句式仿写提升到段落的扩展训练,并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多话题、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材料的运用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如仿照《赤壁赋》优美的语言样式,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原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指导学生仿照例句,要注意句式特点,一定能思路开扩,妙笔生辉,妙语连珠。仿句1:“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仿句2.“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定能得到更好的锤炼,写出妙笔生辉的文句来。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这个“例子”的示范作用。
黄彩云,教师,现居江西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