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717

[ 荣海玲 文选 ]   

鲁迅《雪》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荣海玲

  鲁迅的文章往往是深奥的,《雪》也不例外。因其难懂,所以并不好讲。但当我面临选择篇目讲校级公开课的时候,它还是那么深深地吸引了我。鲁迅的文章就如一个宝藏,无论你怎么挖掘都有挖不完的感觉,我想这也正是它吸引我的魅力所在吧。
  这篇文章向来难懂,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执拗地不喜欢很多教参的见解:对江南雪的贬抑,对朔方雪的赞美。那是怎样的一幅“江南冬花雪野图”啊!如此的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占了本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此,只是为了贬抑?我想,绝非仅仅如此。
  于是,带着对这篇文章的很多不懂,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按照下面的思路作了一次尝试。
  雪之语——我读我秀
  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此项内容是想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很快概括出了本文内容:写了江南雪和北国雪。
  团体读:写江南雪部分,应尽现温婉恬静的美感;写北国雪的后三段,应读出其雄浑峻伟的气势。我采用了男女分组的形式,效果基本理想。
  合作读:男女生合作朗读,读出层次感和美感。
  这个环节中,男女生你读一句,我读一句,真正读出了江南雪和北国雪的韵味,并且把江南雪和北国雪又组合成了一篇新的散文诗,而本文原本就是一篇散文诗。所以获得了一致好评。
  雪之问——江南雪美?北国雪美?
  在这个环节里,我出示了江南雪和北国雪的图片,然后提示:美的含义是指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东西,包括美丽、力量、快乐……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出各自的美。
  学生小组合作很快就在下面讨论开了,接着小手就有很多举起来了。“老师,我觉得江南雪色彩部分可以概括为‘无声的美丽——江南雪’;“老师,我觉得写堆雪人部分可以取名‘回忆篇’……“不,我觉得这部分可以概括为‘童年的回忆’”……学生的发言不可开交了,让我和听课老师们一阵阵惊喜。
  那么,作者仅仅是想表现江南雪和北国雪的美吗?接下来,该是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了。
  雪之思——喜欢否?
  你认为作者喜欢江南雪还是北国雪?从文中找出依据。这里是对本文的一个挑战,因为很多的教参书上都认为作者喜欢的是北国雪。我很想知道学生的看法。结果是意想不到的,两方基本持平,而理由也是无处不在。“老师,鲁迅喜欢江南雪,因为他用了‘滋润美艳’‘洁白’‘明艳’等美好的词语。”“老师,我觉得他还是喜欢北国雪的,因为江南雪最后褪色了,而写北国雪他用了‘精魂’这个词,这个词就能表明鲁迅喜欢北国雪。”……学生的回答简直令我招架不住了,不过他们有这样的思考是我最期待的。我静静地倾听着,适时点拨,但不下定论。
  如果你认为作者的感情并不是单纯的喜欢,那还有什么?从哪儿可以读出来?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索,但还是说出了里面有对童年的回忆和眷恋,有对雪人消逝的惋惜。有这些,足够了。我适时的出示了以下内容:
  助读资料
  《雪》是一篇绝好的眷念故乡,回忆儿时的抒情小品文,在故乡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流露了“鲁迅心灵”里一种“深刻的恬适的回味”。
  鲁迅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的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
  本文写于1925年,正值“五四”退潮,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鲁迅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至此,我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升:鲁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他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而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带着这样的提升,我出示了最后一张幻灯片:
  雪之声——追求春天一般美好理想的心声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我和学生一起高声朗读这四句话,重复了三遍,一次比一次高亢。就在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中,我们听出了鲁迅的心声,听出了雪落的声音……
  荣海玲,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鲁迅《雪》的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