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53

  

古诗鉴赏法门举隅

◇ 黄显荣

  中国古典诗歌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决定了诗歌鉴赏过程中阅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主体间性的存在与对话性存在的事实。也即,更多作为一个情感意绪的载体,而不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载体,古典诗歌抒情主人公强烈的个体性产生了莫大的接受困境,因而,在与之对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以古典诗歌独特的精神建构为旨要,切近诗歌的内质。
  “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里以“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一句概要诗歌创作之精髓。并指出“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於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在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观里,述事与炼格既要来自于世俗生活,又要不同于古人既有之笔意格调,要突出“我”之存在的主体性特征。黄公之诗歌观,甚得诗歌本质。因引其“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两句以为诗歌鉴赏之法门,再观诗歌鉴赏。
  其一,诗之外有事。
  黄公此句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情境性特点。据此,可将鉴赏细分为三个层次: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时空的界限是产生诗歌阅读接受障碍的主要因由,但经典艺术作品总是人类生活的精炼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善作生活情境的联想与想像,以生活的逻辑为抓手来切入诗歌的情绪,是解除诗歌鉴赏时空障碍的第一要素。
  以2011年重庆卷为例: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目要求概括表述“客愁”在诗中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活情境生发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虽“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但人类的普遍情感大体总是相通的。从诗文来看,“问津”“孤枕”“乡国梦”可以看出是人至他乡,可定为“客”,至于“愁”,不管是“交游落落”还是“吟对沙鸥”俱可看出。漂泊在外的作者,孤寂到要对沙鸥吟哦,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沙鸥意象的衬托之意不言自明。
  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诗歌的情绪往往挣扎于个人取向与时代价值的悖谬,个人的命运,有时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有时更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今时今日的人要跨越时间刻下的沟壑去理解诗人其时其境的心情与思想,就势必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公共价值,看到诗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与时代公共价值间的分裂,从而思考、摸索、理解这种价值分裂中的精神建构的轨迹,促成建立鉴赏者与作者的价值对应关系。
  以2010年全国卷Ⅱ为例: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本诗注解是一个关键,再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大致可猜出诗家既想超脱又有依恋的矛盾心理。欧阳修在诗中分叙不同意境:先写静夜景色,扑朔迷离,这是作者被贬后失意的表现;次写传说故事,世事变迁,写前途不明又无可奈何之情;再写酒兴已阑,油然思家,这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幻灭。诗中一句一景,以景达情而又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整。
  诗是一种价值观存在。诗歌的共鸣,不仅在于情绪,更在于价值共鸣。诗歌鉴赏披文入情,要看到诗歌语言细微处流露出的价值倾向,即“诗外有事”是也。
  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价值观的对应共鸣毕竟不能够在两个价值观全然不同的时空维度里完全实现,更多的鉴赏与阅读,是在一种当下性历史里的“自以为是”或说“自作多情”。这种解读的姿态是被新历史主义所认同了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在当下历史中解读古代经典,实际是一次古代与现代的融通,在这样的鉴赏姿态下,诗中与诗外的“事”并不是一个“框限”,而是一个面向现代的“打开”,求取的是一个现代性的解读维度与评价结果。
  以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为例。此诗内容浅显,阅读无虑。关键是命题者的提问: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此问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张耒以诗教子,可谓浪漫而充满艺术气息。同龄人“北邻卖饼儿”为参照,形象励志。卖饼儿“虽大寒烈风不废”,“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意在唤儿坚毅,持之以恒,父母之心,可见拳拳。
  一切当代人眼中的历史都是当代人自己选择的历史,不进入当代人视野的历史是死亡了的历史,这也正是“存在即合理”的另一个绝妙的证明。诗歌鉴赏,在价值共鸣之外,更需要有这样一种价值超越的姿态,这也正是诗歌作为文学主流之一支的历史责任之一吧,故而其言近旨远、“诗外有事”。
  其二,诗之中有人。
  黄公此句强调了“人”在诗歌中的话语霸权。亦是其“我手写我口”“不失乎为我之诗”的另一表达。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古典诗歌,莫不是“我”之情绪控制的结果。因之,诗歌鉴赏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二、情意的满与空;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
  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诗歌是绝高的艺术创作技巧的结果,有尺素万里之妙,故而,诗歌鉴赏,不能不关注到字、词、句式等的感知和探究。
  以2003年全国卷为《过香积寺》例。第三联的“咽”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倒装的句式、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互相交通,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阴冷的感受,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句句是景,而以“安禅制毒龙”结,把自己的情志毫无痕迹地化到了诗中,真是如盐入水,了无痕迹。   二、情意的满与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形式,情感表现产生诗歌巨大广阔的艺术空间。诗歌的情感时而贲张如烈焰,时而藏匿若轻烟,因此,鉴赏时必要注意诗歌创作中挖空心思的情感表现技法,如留白、跳跃、重章叠唱、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等手法等。
  以2010年江苏卷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临江的高楼上宴饯,橘柚香气满座。叙事状景暗含惜别之情。只说风雨入舟,实则兼写出行人;因为“凉”意必然是身体的感觉,更多的可能是心理的感受。“引”“入”二字呼应,点出秋风秋雨特点。此一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的后段不道惜别之情,却虚写“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不正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一版本?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造构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以景结情,惆怅别情立显。
  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精妙处莫过于将抽象化的情绪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诸如意象、意境、修辞等都构成了诗歌情绪具象化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又不避抽象,在高度的晦涩里寻求一种情绪的瞬间爆发。
  以2010年安徽卷为例:
  岁 暮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客居他乡,岁暮时节,异族入侵。“还”字说明战争一直在延续,隐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愤。而烟尘之大竟然“犯”雪岭,鼓角之声可“动”江城,敌人入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借代、反复的修辞,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天地间每天在流血,可是“朝廷谁请缨”呢?诗人直陈豪情:济时敢爱死?为拯救黎民苍生,暗示自己虽死不恤,以身报国。然而“寂寞壮心惊”,报国无门,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的情绪也达到高潮。
  以上是情感的具象化,是诗歌鉴赏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节。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诗歌情绪的抽象化表达特征。如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初看表面无奇,不过是一个冬日独钓情景的单调呈现。但若将每句第一字拈来组合,意境刹那广大无限:“万千孤独”!这是作者有意的一个曲笔,但却通过最直白不过的平铺直叙来达成,情绪在叙述里似隐全无,而读者却在这高度的情绪抽象里分明感到了内心渗出的丝丝寒意。这种抽象化表达在古典诗歌里俯拾皆是,因为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喜欢流露情感,委婉本是中国诗歌一贯的表情。委婉到了极致,即成为抽象。
  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个性化审美意境,是诗人在物我交融的陶醉中进行创作的结果。真正的无我之境其实是不存在的——诗人的主观情志融入物境之中,成为物境的一部分,暂时忘却了自我,不过如此而已。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此之所谓也。黄遵宪所言之“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将古典诗歌的情境性与主体性合而为一,真谓甚合诗心。
  因之,读解中国古典诗歌,势必要返照诗人的精神建构,找出外射于宇宙的“移情”,将“我”投射于诗的“波心”,镜像于诗歌中的“另一个我”,处理好“距离的矛盾”,方能窥见诗中那万千风情,那一方令人心旌神摇的尺寸素心。
  黄显荣,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古诗鉴赏法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