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环保、无污染,节能、高效又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拿到文言文教学中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重知轻能等落后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教学方式,认真领会《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走出一条节能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文言文教学之路。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国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让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用“读”作为贯穿文言文教学的主线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加重诵读、品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分量。无论是整体感知环节,还是研读赏析等环节,都要指导学生专注地读、身临其境地读,把握好节奏,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以此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理解把握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高效的语文课堂。
通过作品诵读,加强语言品味,不仅可以感知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在学生诵读时,人的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能使静态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学生诵读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抒发文章的情感,还能切实提高对文言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习文言文,熟练朗读是第一要务。于漪老师也曾强调:“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使其言)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能达到这种境界,其文意将会自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高效学习环节:①听读,认准字音,激发兴趣。在范读时,教师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②合读,明确节奏,学会断句。要让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③分读,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方式可以多种多样。④齐读,领悟全篇,升华主旨。经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培养,理解文本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二.疏通文义,归类整理,积累材料,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能力
疏通文义,这是学习文言文很关键的一环,但切忌为疏通而疏通,搞得文章支离破碎。要让学生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我们要教给他们翻译的正确方法。如保留、增删、替换、调整、直译、意译等。对于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省略的成分及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或增或删;现代已不常用的词,用现代常用词替换;对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加以调整。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以直译为主。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句的一些规律性的用法和特殊的意义,加以积累,并强化记忆训练,再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穿插讲解一些文言词法、句法,如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省略句、倒装句等用法,加以浅显地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用法。同时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法、句法进行整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逐步提高学生在文言阅读时对词语、句法的理解辨析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三.研读赏析,品经论典,启迪深思,拓展运用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文辞优美、意蕴丰富,脍炙人口,因而滋润着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初中文言文教学尤其要注重进行人文情感熏陶,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我们施教时,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从作品语言、结构形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并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品读赏析,学生自然就会领悟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形式美、情感美等各种美的内涵,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朋友们,时代在呼唤我们不断改革探索,不断开拓创新。让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以独具前瞻性的慧眼,立足文言文教学实践,走出一条经济高效、充满绿色生机的文言文教学智慧之路。
杜方海,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