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55

  

如何强化阅读教学

◇ 姚敦信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充实生活情趣等的有效途径。而语文阅读,不止如此,它还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学生语文基础的综合、写作的前提。因此,加强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理念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解脱了传统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桎梏,它提倡的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努力探求和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尤为重要。近几年来,笔者做了许多探索,收效颇佳,现简述做法如下:
  一.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信心和动力。就阅读而言,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持续阅读,阅读能力也就会提高;再说,有了兴趣,会增强成就感,减轻疲劳感和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完全有可能达到无师自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感受阅读兴趣呢?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使学生对内容有好感,而且力所能及,智所能及。二是采用读、演、画、唱、比等多样化的形式。三是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一二一,要看齐”。
  笔者曾执教过《山雨》。开始让全体学生微闭双眼,听老师朗读课文。待我读完,他们依然闭着眼,似乎还要听下去、想下去。许久,我让他们谈刚才听老师读课文的感受,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他感受到了这篇文章描写形象细腻,文字优美;有的说,他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雨形,如闻雨声,还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读,体会其好在哪里。最后,分组交流,比比看,谁读得好,谁的阐述理由充分、准确。从这节课全程教学来看,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但仍不失“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的体现,学生兴趣盎然,身心快活轻松。
  就习惯而言,阅读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其包括的喜欢阅读、会阅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等方面都应当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化训练,天长日久,逐渐养成。
  二.潜移默化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不得法,也枉然。那么,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呢?1.选择读物的方法:读物不仅要内容健康,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并符合学生接受能力。2.积极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随着学生知识和年龄的递增,他们会掌握越来越多的读书方法以及品评文章的技巧。掌握了是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3.自觉地练写读书笔记:根据学段和阅读内容的不同,或摘录好词好句,或编写提纲概要,或写心得。4.交流读书心得:阅读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家长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与作者、编辑之间等等。交流的空间大,机会多。也只有交流,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还可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5.让学生自觉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它不止是写读书笔记,还包括在书上做各种标记。或疑难,或精彩,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疑难的,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将答案记在书上;精彩的,反复诵读,体会其精妙,能背诵的尽可能背诵。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只是如上五种,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自己选读的内容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可想而知,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古词、小说、散文等无所不包,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可能一一安排其阅读的时间,不可能一一指导其阅读的方法,更不可能一一地检查其阅读效果。我们应该相信学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是非美丑鉴别能力毕竟会有所增强,阅读能力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完全有可能也非常有必要让他们进行自主阅读。
  如上是我就“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新的理念的肤浅剖析和初步的尝试。我相信:更多的同行会认可它、实践它,从而使这一理念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姚敦信,教师,现居贵州松桃。

如何强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