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辞:在高考中,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考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归宿,已越来越受到老师与学生的关注。本文作者以高考作文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高考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教师的观念保守陈旧、写作教学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等,并就高考考场作文提出了详细的应对策略,为我们加深对高考作文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可资借鉴之处。
作为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程评价上,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明确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写作教学实践的功能”,其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新”与“旧”的交汇之时,高考作文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存在着诸如:思想观念上有着传统的烙印,高考作文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等现象。而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考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高考写作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对呢?笔者依据高考作文教学实践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思考。
一.高中生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写作教学是关键环节。高考写作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对学生作文在课堂上给予技巧指导和实战训练。笔者发现当前对高考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些不良传统的烙印。
几千年来,认为“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等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立意”(即思想内容),以社会主流思想为核心的作文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其次,“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滥于作文教学当中。在高考中,占分数“半壁江山”的作文,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和荣辱,在提高写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同时,也在许多教师和家长眼中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
我们为什么害怕作文教学?都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我们在倡导教师教学技术精湛甚至于教学艺术张扬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若我们目标不明、学情不晰,一味地想我之所想,思我之所思,那么换来的将会是什么?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作文课上我们想过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他们愿学并有所收获?我们反思写作教学误区了吗?这样的质疑正是我们缺失而要重新找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注意个性兴趣差异,用统一的思路授课,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和引导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二.高考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写作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保守陈旧,理论水平遭遇瓶颈。
对学生的自评互评作文始终不放心,不能完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打击了部分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影响作文教学效果。“课堂写作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课堂写作教学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这一理念有时动摇,不能得到坚决的贯彻。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都是日后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二)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艰难工程,很难在短期内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及写作动机,笔者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作了深入地调查,文科班学生写作水平较好,语文成绩明显偏高。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强,思路开阔,积累丰厚,词汇也丰富,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理科学生的素材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颇大,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更有天壤之别。
三.高考考场作文应对策略
进入高三,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正如巴金先生说的:“只有写,才会写。”因此,要提高各种题型的审题、立意、行文能力,必须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以求循序渐进。笔者的考场作文应对策略已形成写作教学系统,希望经得起高考考验。
(一)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同时还可以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同学们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看看报或者课外书籍,这对作文水平的提高非常有益。
(二)日常教学中,一般会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但这个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高三同学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但是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高三上学期始,要加强对作文的强化训练,建议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抄写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拓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的同学,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提高写作有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考场写作训练
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话题作文淡出高考考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依据材料出题这一形式,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大趋势。笔者的训练重点:
1、加强命题立意训练
写作之行,立意为先!可以说,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命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命题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话题的理解,理解的高低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
2、加强结构训练
一位优秀的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学生们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这样即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训练,进行结构预设,完成结构建模,应该是高三作文训练的一大重点。
3、加强语言训练
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之所以缺乏文采,主要是缺乏语文意识,用日常语言代替了文学书面语言。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让考场作文不见波澜。
4、加强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素材的来源可谓广泛,包括日常升华、课堂教材、课外读物等等。对于高三同学,一方面要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文史典籍中选取素材,选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极具现实性新鲜感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做好摘记,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四)教师对作文的批阅技巧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行文过程的具体情况写好评语。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评语要有特色,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用交流式或征求意见式的批语,像“把‘看’字换成‘瞪’字,表达更准确,对吗?”;对成绩中下、性格内向的学生,宜用表扬式或欣赏式批语,如“你巧妙的过度,使文章更精彩!”“你的知识面很广,我很欣赏你”等。
总之,高考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在完成课内写作之外,素材积累,范文欣赏,谋篇布局,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要学生在紧张复习中协调时间,保证平常写作时间,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学生就缺乏坚持的毅力,从开始的创造热情到后来的应付了事,这种情形大量存在。
不过高考作文的量化程度较高,于平常习作有不同,现在两者未能很好地整合。在高考制度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就不能挣脱对高考的关注而“自由”地进行,作文在高考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使高考作文与平常习作两者有机地结合,也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笔者认为,作文如做人,须脚踏实地,位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记录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训练,相信每一位高考学生都会有收获。
陈仕闪,教师,现居浙江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