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 ID: 377013

  

牵住文本解读的“牛鼻子”

◇ 宋慧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校对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我校的语文教师把探索目标锁定为找寻高效的文本解读“切入口”上。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开设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写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谈谈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点肤浅看法。
  张志公先生曾经这样提醒教师:“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和音像设备一样置于教师支配运用之下的物了。到了这个时候,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用它。”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的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可见精心选择一个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的“切入口”
  
  “切入口”是正确观察事物、充分认识事物的关键性口子,是剖析事物的入口点。语文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就是指文本中的亮点与学生的最迫切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一个点,它可以是能点明文本主旨的一个话题、一个事例,或一个句子、一个词。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二、探讨文本解读“切入口”的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好几年了,可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并不快。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课改时热一阵子也就完事了,语文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从题目讲到背景,从作者讲到体裁,从分段讲到归纳大意,从中心讲到写法。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松散,老师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篇课文就糊里糊涂地上完了。所以要使学生快乐地阅读文本理解内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最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找准文本中的 “切入口”,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进行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简化教学头绪,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文本解读“切入口”的基本属性
  
  鲜明性。文本的“切入口”是鲜明的、突出的。在文本的解读中,只要细心去阅读品味就不难发现,它在文本中是夺目的、吸引人的,它让人深沉思考,让人欢欣激越,让人回味不绝。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本的“切入口”清楚如现——“背影”就是文本的“切入口”。全文一共四次写到背影,开头、结尾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本就是通过“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通读全篇,不难明白,总起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就是文本的“切入口”。
  延伸性。文本的“切入口”是可以延伸的,贯穿整个文本之中。有口子,不可以延伸的,不是文本的“切入口”。就像游客游览一个地下溶洞一样,没走几步,就到了尽头,游客不免就会望洞兴叹了。文本的“切入口”就像一个幽深的洞,无限延伸,有着无限迷人的风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切入口”是“花”,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由衣襟上的夹竹桃花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间写到爸爸种花,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既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又可作为文本的最佳“切入口”延伸,贯穿全文。
  灵活性。就是说文本阅读的“切入口”,没有固定的模式。文本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28个字,却包含: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象征意义——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固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老师不同,所选的“切入口”也就不同,那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定夺了。
  
  四、寻找文本“切入口”的基本方法
  
  题目切入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本的眼睛,甚至是文本灵魂的再现,文本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智取生辰纲》,我们从题目上就可以找到“切入口”:谁智取生辰纲?怎么智取?这两个问题一解决,就把吴用等好汉的智用天时、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很好地探究出来了。再如《斑羚飞渡》,从题目切入可以设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怎样飞渡?两个问题就能把文章理清了。还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可以用“闻一多先生怎么说”、“闻一多先生怎么做”两个问题来分析闻先生的性格特点。这种提纲挈领的“切入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法运用最为简单,一般来说,题目切入法可以用疑问词“为什么”和“怎么样”设计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
  中心句切入法。就是利用文本中的中心句来切入文本的方法。它可以是总起句、总结句,也可以是关键性的过渡句。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可以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切入。它总领全文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对苏州园林的介绍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布局行文的。再如《皇帝的新装》,可以抓住“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关键句子。因为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切入口”入手,思路明晰,学生容易接受。又如《孔乙己》,文本中有这样一个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们抓住这一过渡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并展开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容易了。这篇文章还可以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切入,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寻找依据,挖掘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内涵。这种方法对于议论文的教学也很实用,因为大部分的议论文都有明确点明文本中心论点的句子,只要抓住这个中心句子来展开文本分析,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线索切入法。一般的叙事文本,都有一条叙事线索。我们可以把线索当作文本的“切入口”。如《变色龙》,只要抓住“变”字切入文本就可以了。奥楚蔑洛夫变了几次?为什么“变”?怎么“变”?从中不难分析出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又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贯穿全文:明线写“我”跟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写“我”的思想变化。从这里切入,学生更能体会到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再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捕鱼行踪为线索,我们可以从此切入,把文本分为:(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寻找桃花源。这种切入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表达方式切入法。从文本的表达方式入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如一事一议的文章,就可以这样切入,先让学生找出记叙和议论部分,再进行分析。如《伤仲永》,教师可以从记叙和议论角度切入。文章记叙了仲永童年时才学的变化过程,从天赋极高,到大不如前,再到才学平庸,与众无异。结尾的议论就事说理阐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再如《沁园春·雪》,可以从“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有机结合的”这一问题切入,从而理清本词的思路,感受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名家评点切入法。名家对作家、作品的评点往往结合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对我们正确解读文本起着引领的作用。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就可从钱钟书先生的评点切入。钱钟书先生评点说:“‘不’字为一篇眼目……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钱先生的这番话无疑是解读《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五柳先生传》全文仅171字(含“赞”),竟用了9个带“不”字的否定性判断,“重言积字”,“此中有深意”。由此展开就能领会《五柳先生传》的美学价值:不独在于写出了志士节操、隐士心态,还在于冷眼看世界,曲笔道世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公开向世风时俗说“不”。
  关键字词切入法。如《孔乙己》,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我们不妨就以“半”字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含“半”字的词句。在总结其“半”字人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文本的“切入口”就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找准文本阅读的“切入口”,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当然,其他切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作者单位:缙云壶滨中学)

牵住文本解读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