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 ID: 377021

[ 高天平 文选 ]   

对文言文教学几组关系的思考

◇ 高天平

  不论从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讲,文言文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的一块园地。如何让这块园地土壤肥沃、花木繁胜、果实累累?笔者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感触和认识,总结出来,与广大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园地上的同道共商。
  笔者认为,搞好文言文教学,需要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古人学习文言文,是靠大量的感性认识的积累,由这种积累而“悟” 出文言之法,并将这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之中。这种学习方法大概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可是这种训练方法是优是劣,还是有优有劣?我们很难评判。有骂科举制度的,有骂古文的,如吴敬梓、鲁迅、钱玄同,但骂这种学习训练方法的,还没有见到。两千多年来,这种方法为我们培养出了灿若星河的文学大家。打开《古文观止》,从先秦读到明末,你只能佩服赞叹。近百年白话文史,分为现代、当代两段,相比现代的作家及作品,当代的似乎要逊色得多。我认为,小时候语言训练方式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代作家叶兆言在《彬江幸自绕彬江》一文中,比较汪曾祺和自己父亲叶至善的成就时,感叹地说:“父亲在同龄人中也算出类拔萃,但是因为比汪小六岁,文化积累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被打成右派,虽然都长期在剧团里从事编剧工作,汪的水平要高出许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汪在抗战前,基本完成了中学教育,而父亲刚刚读完小学。童子功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叶圣陶在民盟会议上说,自己老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哪儿也去不了,只在家重温过去背的书。叶圣陶晚年失去外在世界的时候,脑中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由圣贤主讲的世界。试想,我们老了,耳目失去作用,不能翻书,不能上网,脑中能有什么?这样说来,是不是可以将过去的训练方法完全照搬过来呢?不可以。因为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不能完全交付给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里说,讲一讲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是完全必要且必须的。只是要理顺二者的关系。学习语言,感性认识是基础,是根本,感性认识越充分越好,有了这个基础,适当的理论指导才会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我看见许多老师,在高一的课堂上便大讲文言词法、句法,占了大量时间,不怎么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也仅限于高考要求的几段,以为这样便直追高考,提高了文言阅读效率,这真是糊涂的做法。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这个关系也可以说成精读与泛读的关系。2005年我在兰州听华中师大附中胡国华老师的高考语文备考讲座,他的讲话给我很深的启发。胡老师教文言文的方法是:课内文言文“字字讲,句句译,篇篇背”;课外,高一时,学生人手一册《古文观止》,高中三年六学期,每学期指定篇目,三年读完,要求熟读,明大意。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将胡老师的方法切切实实落到实处,我们所教的学生高考时候文言文一定拿高分,他们也会有一个不错的文言底子。由于时间紧,胡老师只讲了些纲领性的话,没有充分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他当有更细致的做法。“篇篇背”,固然有必要,但也要因学生之差异而略有伸缩。“字字讲,句句译”,是否每篇都这样?我看先秦史传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文章,应“字字讲,句句译”。有了这个文字基础,魏晋以后的文章在字句上可稍有放松,在文章布局、思想情感方面可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方面,《古文观止》无疑是优秀的选本,但我想也不应绝对一致。可根据学生的喜好,适当放宽范围,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如《聊斋志异》、《史记选》(王伯详选编)、《三国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上好的课外文言读本,而且这些书比起《古文观止》来,趣味性要强一些。应注意的是,课外阅读也应专精于一本,学有余力,而后求其他。不应走马观花,博观泛览,如穷汉过十里洋场,只觉眼花缭乱,而无实际所得。“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正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体现。
  
  三、文言阅读与文言试题训练的关系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显然,在这里强调文言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做文言试题呢?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检查、巩固我们所学知识,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二是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因为高考是以试题的形式检测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从这个角度讲,做题是手段,是检测的手段、选拔的手段,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是目的。这个手段很重要,目的也很重要。只是目前的教学状况似乎将其颠倒过来了。阅读文言文是为了在高考考场上得高分,于是老师学生陷在题海里,以枯燥乏味的文言试题代替了生动有趣的文言阅读。文言阅读变成了实词、虚词的积累,词类活用的辨析,文言句式的归类,文言翻译的专项训练,由文言字、词、句组成的充满生机活力与思想情趣的文言文面目全非。这个问题比较大,因为目前普遍存在着为考试而教学的现象。教育的本来面目——为求知、为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而进行教育——已经被强大的升学考试异化了。但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固然不得不为了考试而教学,但也应在为考试而教学的大局中开辟出一方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教育乐土。否则,我们太累、太苦、太可怜,学生太累、太苦、太可怜。毕竟,激情燃烧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还有一丝光明和温暖,我们可以藉此驱赶寒冷与阴暗,可以藉此栖息疲顿的心灵。
  (作者单位:永昌四中)

对文言文教学几组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