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这思想倾向是想借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那种隐忍,强烈地表现民族乃至人类顽强不屈的生命本质,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治国理想乃至对成功的执着追求。
虽然史书讲求让后辈通过史实观乎现实,但史书的最核心的诉求乃是平静地记述历史,“自让后辈去评说”。然而《勾践灭吴》的叙述从开篇就不是平静的“记述”,作者用一个“栖”字就把自己的心迹和思想倾向表露无遗。
第一,文章开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如果说是一般的作者,在讲述这段史实也许会平淡地或者为吸引读者故意掀起波澜:“话说吴王夫差率领‘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进攻越王勾践,大败勾践,勾践被迫退守会稽山。”或者站在勾践方采取主动的说法则是:“吴王夫差率领‘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进攻越王勾践,勾践失利,退守到会稽山。”“退守”可表现勾践审时度势的策略,“被迫退守”则表现勾践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局势中的无可奈何,用“退守”或“被迫退守”均可较为客观地表现当时的战况,读者也能在自己的脑中再创造地浮现战争的形势,然而作者在此处却精到地选用一个“栖”字。“栖”原本是鸟类才能“栖”,查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一释义就是指鸟类停留、歇宿,比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埘”乃凿墙洞形成的鸡窝,这只表现鸡生存的本性,用“停留、歇宿”义阐释是说得过去的。后来把“栖”广泛地解释为“停留、居住”,现在无可考察此释义是什么时候推广的,但引用的例句刚好是“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这句。作为平常的解释无可厚非,但作为文章的开头语,且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这样冷静的解释似乎太过平淡,没有把身处万千敌军围困而仍能处变不惊、胸怀韬略的勾践的形象勾画出来。读到这个“栖”字,我们不免记起战国同时期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它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所以,原文中的这个“栖”是“鹏”之“栖”,是欲“游无穷”之“栖”,是有韬略、有选择性地“栖”,而绝不是面对敌军围困惶惶不可终日的“栖栖然”的“栖”。再举稍后一点的例子,曹操《短歌行》的句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个“依”字可作“依靠,依傍”讲,但更形象的讲解用“栖”字最为恰当,因为根据文本意,曹操创设的意境是:在月明星稀的晚上,乌鹊向南飞行,飞行的目的是选择哪棵大树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选择哪棵大树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见这个“栖”是主动而为之,是作者胸中之郁之思而借勾践形象来展示自己。
第二,文章中勾践的语言也与“栖”字相呼应,着力表现勾践胸中有丘壑的形象,借以抒发作者自己治世的抱负。听得大夫文种的抱怨和“教训”,作为一国之君的勾践显示出惊人的超然和豁达:“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因为心中有“鹏”样的气概,所以面对“敌军围困万重山”,在他心里就好比“闲庭信步”。又举例:“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作为一个国君,作为一场战争的策划者和指挥者,首先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或失误,这又是何等的气量,这就是作者刻意勾勒的领导者的形象:以诚恳心面对国人,不是颐指气使,哪有国人不受感动而不尽心尽力的?当然这也不排除作为一个国君应具备的“虚情假意”的智慧。再举勾践的话作为例证:“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作者用这句话,就是表现勾践在用“古之贤君”来比量自己,也是作者希望所有的“国君”和“领导”都应该用“古之贤君”来作为立身处世和为政的榜样,这与文章开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像大鹏一样的“栖”正好呼应和吻合。什么样的国君才是“古之贤君”呢,在作者的理想世界里,就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勾践灭吴”的史事发生在前,《国语》成书于后,虽然有“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的编写意图,但作为史实应以记事为主,而作者却用语言来刻画和勾勒勾践胸有城府的形象,显然这是作者根据勾践所处境况为他量体裁衣而编制得来的。这些语言对勾践有诸多美化的成分。作者应用“勾践灭吴”这一成功的史实,再“虚置”上这些理想的成分,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读《国语》要玩味语言,玩味其对话语言的浓和淡,读出其语言的山山水水,才能真正体味出作者的意趣。正如朱彝尊在《经义考》中所说:“国语一书,盖知其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由是观之,与其把《国语》当作史书翻阅,毋宁把它当作散文来品味,更适合文人雅兴。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