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三学生尤其是高三理科学生普遍不太重视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高招考试中,语文成绩是不会拉开距离的。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就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语文课堂就呈现出一潭死水的状态,毫无生机。那么,语文成绩的提高从何谈起,语文课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师又该怎样上好一节课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贯坚持和想要实现的是:重视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步骤:激情读书——欣赏亮点——比较分析——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激情读书首先是教师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中,设计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话欲、读书欲、探究欲。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去读作品,学生便会精神抖擞,劲头十足,很容易走进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情感倾向、观点态度以及作品主旨。
激情读书当然还指学生在听课时,要富有激情,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样的听课效果当然会更好一些。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笔者这样提示学生:“你就是李煜!你如何去吟诵这首词?”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便开始思索,得出这样的结论:李煜是在国破家亡被囚禁的状态下写的这首词,他的心情是沉郁的,所以,读这首词,语调应该低沉一些,语速应缓慢一些。接下来,我让两个学生按这种方式试着读一遍,读后继续让学生讨论哪里还可以改进,怎样才可以读得更好。这时,学生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言,觉得这一句还应低沉一些,那一句还可以再慢一点。有一学生说:“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三个字应尽量向后拖。”我问为什么,他说:“拖长一点可以让人觉得词念完了,李煜的愁情还没有尽头。”学生将词读好了,实际就是对词的内容理解加深了。与之相反,学生在上课时昏昏欲睡,毫无激情,这耳朵听,那耳朵出,不能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进入不了状态,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欣赏亮点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亮点不仅仅指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还指文章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甚至一个标点。在欣赏文章亮点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惊奇”、“惊喜”的眼光去欣赏作品,只有“惊奇”、“惊喜”,学生读文章时才能激动起来。激动,才能产生一种爆发力,震撼内心,感动自己。刘勰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不动,难懂文;心已动,易解文。只有心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作品的能力。
比较分析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而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对照不同的文章,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分析比较中获得新知。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词,新教材较旧教材有多处改动:
A.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旧教材)
B.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新教材)
这些加线的词句为什么要改?改得好不好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例子中,“拂去”比“抹去”动作显然更轻,当然更能体现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无力;“万不得已”比“万分必要”的程度更深;“回敬”比“答复”更能表现出马克思对敌人的有力回击,更富战斗性。因此,这三个词的改动更加准确生动地刻画出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凸显了马克思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看出异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强化素质。比较分析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想。
消化吸收这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是积累知识,提高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和表现力——让学生尝到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在正确运用上下功夫,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驻一幕幕美丽的风景,品味“味中味”,体味“味外味”。这品味、体味的过程就是积累、内化、提高的过程。
学以致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学习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其中“写”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好表现形式,“写”的过程就是用的过程。《学记》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食不知其善也。”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及时、灵活地运用,这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拿在手里要用,不用怎么能掌握这个工具呢?
总之,只有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作者单位:睢县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