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中,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形势下,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自然也“水涨船高”。
可是,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教学还经常出现在课堂中。比如,教学目标的不固定,常常因为旁逸斜出的精彩而把既定的目标抛到了九霄云外;又如,忽视文本,有些教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就让学生讨论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再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记录人,许多学生不是在那里发言、讨论,而是在那里讨论娱乐界的八卦新闻。更有甚者,不种好语文学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去耕耘诸如思想品德、历史、政治、地理甚至生物等学科的“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根据这些现状总结出这样几句话: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这些都是阅读教学无效性的表征。
那么,何谓阅读教学有效性呢?
“阅读教学有效性”中的“有效”,就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的评价;“有效率”是指师生双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实际教学效果的比率,或看作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新课程提倡的“有效果”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和谐发展;“有效率”就是要讲究节奏,节约时间,杜绝“少、慢、差、费”等现象的出现;“有效益”就是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把学生的眼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教师。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上要深刻透彻、匠心独运,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
阅读教学,读字当头,“阅”也是“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它承载着多方面功能,这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层次。对于诗歌和美文,则不仅要朗读,更要“涵泳”。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非“涵泳”则不能理解。
对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也不同。小说、散文等对词语材料、修辞方式的选用比较广泛,句式灵活,结构自由。这类作品更适宜朗读。在朗读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柔婉,或激越,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诉说了历代战祸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时,要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有效地“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大文豪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阅读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没有“阅读”的“思考”,是胡思乱想;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有口无心”。
1.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别人的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颂其诗,读其书”,领其要旨,真正读懂,就必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①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也就有不同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就是同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也会随着年龄、境遇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同是李煜,为什么前期多是些风情绮丽、婉转缠绵之作,而后期作品却沉郁凄怆呢?这也要从他的经历中寻找答案。前期,他是一国之君,整日沉湎于犬马声色,作品自然“花间”色彩浓厚。后期,他是别人的阶下囚,念及国仇家恨,诗作自然幽怨凄然。难怪王国维要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了。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清朝沈雄《古今词话》)。
教学时让学生了解与该作品有关的作者经历、思想及时代背景、写作意图等,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否则,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就很难深刻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其喜怒哀乐。
2.走进文本,披文入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披文入情。
优秀作品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个性化情感,而作者的愿望、志趣、情感、精神、思想等一切内心活动,都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不必说《诗经》,也不必说《离骚》,单看被称为史传之经的《史记》,不也浸透了司马迁的愤懑与怨怼之情吗?至于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凡流传不朽的作品,无不寄托着作者或感伤时事、或愤世嫉俗、或去国怀乡、或悲天悯人、或壮怀激烈、或鞭挞时政等情怀。我们阅读欣赏就要通过咀嚼语言去思考作品中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刻体验、全面把握作者的内在情感。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作者把自己的“登临意”藏在下片的四个典故和一个问句中,抒发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既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重用,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慰藉,只能年华虚掷,“把栏杆拍遍”。再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末尾“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的情感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对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的认同,也有怀旧、伤感和留恋,令人玩味。
3.走出文本,鉴赏评价
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文本的知识,那还不够。有些专家认为“认读、理解、鉴赏是阅读的三个层次”②,要我说,还应加上“评价”这第四个层次。只有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才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样的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和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也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心里已经领会了,可是一旦说出来,却不是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提醒我们,要把“读”和“说”、“写”结合起来,更准确地说,就是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深刻透彻、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专家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还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③高中语文课标也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鼓励学生在熟读文本、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表达自己读后的见解与感想,鼓励答案的多样性。要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表达同一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往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上,还表现在读写分离、只读不写上。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推动阅读能力的增强,倘若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大大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阅读”、“思考”、“表达”不是互不干涉、单兵作战,而是三位一体,联合作战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思考”、“表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地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迁移、拓展,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注释:
①熊立《语文教学与“知人论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
②③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