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了强化高中基础年级课外阅读,特意给语文教师安排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语文教师对这节课的安排往往有三种方式:一是带着学生到阅览室里读指定书目,如沈从文的《边城》、郭沫若的《女神》等;二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读自己购置的书籍如鲁迅的《呐喊》、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研究成果汇报课。在“课外阅读课”上,教师各显神通。
笔者采用了第三种做法——带着学生读《红楼梦》,但是阅读效果该如何检测呢?这就涉及到“过程评价”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有关评价量表,在此以文字陈述形式进行展现。
一、复述情节的评价标准
(一)内容复述清楚
“内容复述清楚”的评价标准有四条:1.复述故事情节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2.自我陶醉融合在故事中,努力成为剧中人,哪怕是简要复述也能够做到这样。3.忠于原作,详细复述,能够流利而清楚地讲述指定章回的故事情节,讲清楚故事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4.根据需要能够跨越章回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度地扩展,或者能够创造性复述。
(二)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表达艺术”的评价标准有五条:1.努力使用普通话复述故事情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不能照着书稿去念,避免背书稿。2.吸气稳住自己的心神,把握好讲故事的语调和语速。3.讲究开头的艺术,努力让第一句话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或者使用最自然的开始方式,如:“那一日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或者使用倒叙的方式,如:“金钏死了……原因是……”;或者使用问话的方式,如:“在座有谁喜欢诗歌创作的?我们看香菱是如何学习写诗的?”或者使用惊人场景展现的方式,如:“贾元春归省了,传人们……十来个太监……贾赦领合族子侄……贾母领合族女眷……”4.复述故事情节,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避免使用解释性的语句和抽象化的语言,不用模糊的概念。5.复述故事,能够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形象性、动态性、表演性、象征性体态语言,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红楼梦》研读过程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详细复述,使用较少的是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学生边听边给复述者评分,评分标准就是上面的九条。教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复述情节的成功之处,多鼓励,婉转地指出不足,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对投机取巧的学生,则“奖励”他们下节课再讲,并且课后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对此有清楚的认识。一般都是由两个同学准备,学号是单号的主讲,讲清楚情节;双号的补充,讲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进行人物形象简析。以评促读,以评促说。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就是消化评价标准的过程,是自我了解的过程。
二、《红楼梦》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
(一)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标准有四条:1.了解作者的经历、修养、出身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缘由,了解作者的心境、个性,体会作品中交织的多层次思想情感,把握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2. 鉴赏《红楼梦》中的咏物类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志向或品质,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鉴赏《红楼梦》中的写景类诗歌,能够感受诗歌中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疏密结合的意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之美,所抒发的恬淡、闲适、欢乐的情调和高洁的品格。鉴赏《红楼梦》中的怀古类诗歌,感受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惆怅、忧愁,或者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激愤、抨击,体会其意图、感情。3.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典型形象,了解人物命运,理解诗词韵文对深化小说主旨、刻画人物性格、丰富和发展故事情节的功能与作用。4.诗歌鉴赏与小说故事情节或人物描写有机结合。感受诗歌中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和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
(二)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的评价标准有四条:1.鉴赏诗歌中的“事象形象”,抓住事象中关键的动词与形容词,挖掘事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讽喻意义。2.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根据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是人格化的物象),由“境”探“意”,洞悉作者的情感,寻觅物象与志的“契合点”,体味出物象内在的品格与精神气质。3.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能够辨别细节刻画法、烘托渲染法、比兴牵引法、抒情寄托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4. 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评判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感情倾向,全面地认识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评价标准有四条:1.鉴赏诗歌中的比喻、拟人、互文、反复、反问、借代、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修辞格在作品中的作用。2. 鉴赏诗歌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它所达到的效果。鉴赏诗歌中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描写方法,领悟这些技巧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3. 鉴赏诗歌使用的象征手法、铺陈渲染、联想想象、抑扬变化、以小见大、言此意彼、意象组合等表现方法。4. 从篇章结构上鉴赏作品采用了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方法。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评价标准有四条:1.体会作者炼字的内在含义,能够找到诗眼,如“多重含义”的动词的锤炼,形容词的锤炼;能很快找到经过锤炼的特殊词,如叠词的锤炼,表颜色的词锤炼,虚词的锤炼。2. 把握词类活用,体会作者锻字炼句形成的意境,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等特点。3. 注意诗歌的省略句式,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领会其意图。4. 欣赏出诗歌的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语言风格。
上面“《红楼梦》诗歌鉴赏评价标准”共有四个方面16条,先将这些评价标准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诗歌鉴赏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去操作:第一阶段(作品前四十回)由教师主讲《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对联;第二阶段(作品中间四十回)由教师对诗歌质疑,学生思考回答;第三阶段(作品后四十回)让学生走上讲台鉴赏诗歌。学生在听讲、自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说中诗歌的美,提升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笔者将每周的这45分钟时间切割在平时的语文课堂里,每节课大约是10分钟,用这段时间或者由教师精讲《红楼梦》中的诗歌、对联、赋,或者由学生鉴赏《红楼梦》中的诗歌、复述故事情节、对自己的课题进行阶段性汇报。这些任务按学号及时布置下去,学生一有空闲就朗读《红楼梦》里的诗歌或熟悉里面的情节,或写写读书随感,令人欣喜。
我们分阶段将设计的评价量表发给高一每个学生,便于他们了解评价的标准,检测阅读的效果。上面的评价标准,只是部分,我们还有《收集整理材料的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的论文评价标准》、《〈红楼梦〉研读过程的教师评价标准》,在过程评价中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分享与合作,提高科研能力。
实践中,我们对“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的说法认识更深了。
(作者单位: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