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 ID: 377054

  

感动我们的理由

◇ 季治国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一、其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文章一开始就从自己的艰难身世说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又具体陈述自己的悲惨人生。六个月大的时侯,死了父亲,四岁母亲改嫁,幼小的李密成了孤儿。没人疼,没人爱,幸好还有个年迈的祖母,使他避免流落街头,其童年遭遇之凄苦可以想见。然而,上帝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还让他“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可谓是雪上加霜。如此悲惨的遭遇,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怜悯,产生同情呢?所以说《陈情表》一文首先打动人心的是其所述的悲惨遭遇。
  二、其大孝美德为人尊敬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而《陈情表》一文处处体现了作者至孝之品德。且不说祖母对我有养育之大恩,即使没有养育之恩,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也要求尽心尽责侍奉老人。何况祖母于我有养育之恩,“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又加以祖母年事已高(九十有六),无人照料(“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于是他提出“愿乞终养”,希望能尽孝道。并且为此作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由此我们看出作者真挚、诚恳的孝心,令人尊敬赞许。
  三、其智慧地保持气节让人钦佩
  朝代的更叠、帝王的变换给中国古代文人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使得很多人都不愿为旧朝殉葬,另一方面传统的气节观念,又要求他们不能效忠新朝,使得他们左右为难。弄不好,既得不到新朝的信任,又落个千古骂名,甚至丢掉性命。想找一个万全之策真的很难,不过李密找到了。他找到了一个绝好的理由,写了一篇绝好的文章,两全其美,朝廷能接受,世人也能接受。既保住了身家性命,也保住了名誉节操。
  四、其阳奉阴违态度令读者趋从
  《三国演义》一书妇孺皆知。其中的人物故事为人们称道,其中之观念亦深入人心,受其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汉王朝乃是正统,刘皇叔乃皇室血统,而司马氏乃是篡权夺位的小人。但人们也能理解,在当时,这些话是说不出的,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李密这种阳奉阴违的态度、表面上认同实际上不合作的做法正合读者胃口。
  五、其优美流畅的语言能给人以审美享受
  文中的四字排偶句,如诗如歌,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既婉转低沉又显铿锵有力,情感表达淋漓酣畅,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演绎了千年感动的《陈情表》必将继续感动我们。
  (作者单位:阜宁县东沟中学)

感动我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