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 ID: 376979

[ 叶国炎 文选 ]   

语文味,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

◇ 叶国炎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六年,期间可以说是理念层出不穷,模式遍地开花,方法日新月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教会多少语文方法,提高多少语文素养。这正应了李镇西的一句话:花时最多,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汉语言的深土沃壤,方能开出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花朵;也只有把汉语言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才算是凸显了语文课的特色,具备了语文特有的味道。
  先前程少堂老师提出了“语文味”这一概念。至今,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师们讨论的热点。
  那么,何谓“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作者的情感。其次,语文教师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文化美、氛围美、个性美、幽默美。第三,语文课要教出语感,即对文体、语体及字词句的敏感。另外,语文课还要起到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我们又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凸显“语文味”呢?那就是用语文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课堂。今天就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教师上课之前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
  教师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文本的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无限痛惜之情,深入领会这篇报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
  当然,如果只备课本、教参,仅知道罗布泊的干涸是塔里木河断流造成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角度理解文本,还应备有一份新疆地图或塔里木河流域图,了解罗布泊与塔里木河的依存关系,了解罗布泊对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东推进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应该了解一下罗布泊的历史变迁,“罗布”是“聚水”之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以打渔为生,那里姑娘们的嫁妆通常是一个小海子。1925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塔里木河改道孔雀河,造成下流生态恶化。1952年又改回原河道,一度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7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塔里木河上筑坝拦水,修渠引水,使下流河道迅速干涸,也让罗布泊失去了水源,生态恶化,最终被沙漠吞噬。再有就是要准备罗布泊的昔日盛景和今日荒凉的图片资料。有了这些,才算是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石。
  二、在朗读中要有寻胜探幽的鉴赏
  应该通过朗读直接感受本文的情感。整体朗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语句给了自己强烈的震撼,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并请找出来读一读。于是学生可找出:“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阅读,如果把此句改成“那些枯死的胡杨只剩下一些奇形怪状的枯枝和没有倒下的树干”,感觉有何不同?学生的回答令我振奋:“前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已死的胡杨人格化了,我们仿佛看到它痛苦的挣扎,听到它绝望的求救声。而后者就无法感受到这种情感。”于是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还有学生找出:“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我先让学生解释“裸露”和“脱尽”两个词的含义,再问学生“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究竟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我又问:“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表示了什么?生答: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我又追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这样写呢?生答: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体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之下怎能不痛苦呢?我赞许后补充:“老师也仿佛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声,谁能读出罗布泊的痛苦呢?”之后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
  这样的鉴赏会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流泪。老师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也就是教学中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了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了三者之间的和谐共振,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鞭辟入里地探究主题
  教师提出主问题:“罗布泊的消亡让作者痛心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变得荒凉、痛苦,甚至是恐怖呢?”学生齐答:“是因为人们盲目用水。”还有的答:“‘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抽干了罗布泊的水。”我就先让学生解释“盲目”,学生很快给出答案:“‘盲目’就是没有目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再问:“把‘四盲’比作‘吸水鬼’有什么好处?”竟有学生说:“吸水鬼是由吸血鬼化用来的,是嗜水成性,贪得无厌的意思。”另一学生说:“‘巨大’是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我在热情赞许这名学生的回答之后,又引导他们品味另外几处数字说明的作用,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我又问:“除了数字还有哪些词也表现受破坏程度之大之快速?”学生很快找出“马上、全部、成片”。我接着问:“受破坏的只是罗布泊吗?”学生齐答:“还有青海湖、月牙泉。”我因势利导:“那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节水的,有说移民的。“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最后,让学生激情朗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像这样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感情的交流、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真正地散发出“语文味”。本环节的交流目的是深入地探究文本,鼓励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话。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表达了什么内容,更要去深入探究课文是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内容。这样的交流过程,既品味欣赏了文章的遣词用句,又阐释了文本的主题。
  四、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
  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真正认知现实世界里的问题,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要超越文本,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所以我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创设情境,我让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假如自己是一位世纪老人,经历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自己会向人们讲述些什么呢?
  此环节设计的用意在于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文本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超越文本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在充满现实气息的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我终于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形成知识与情感的互动,用兴趣激发兴趣,用探求引导探求,用激情点燃激情,让学生实实在在享受语文的味道,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语文。
  (作者单位:绍兴县湖塘中学)

语文味,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