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 ID: 377006

[ 周欣荣 文选 ]   

如何让语文早读课的效益最大化

◇ 周欣荣

  传统的语文早读课,大多是让学生自己读,老师很少参与。于是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抓起课本就读,读来读去是同一篇课文,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有的学生读书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了老半天记不住东西;有的学生提不起精神,读着读着读出了睡意,头不知不觉滑到了一边。实践证明,这种早读并未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备课组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读”的内容
  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们给学生规定了读的内容:
  1.课文
  主要是必读与必背篇目。即将学的,作一定的预习;已学过的,作巩固性的复习。其中尤以必背篇目为主。事实上,学生对必背篇目的学习有很大的热情,并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早读的印象也许一直就停留于此,认为早读就是读课文,读要背诵的课文。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2.课外阅读篇目类
  一是读本上的篇目,二是一些综合卷上的文学类现代文。读本的篇目是对课本的有效扩充,大多属于精品,有些篇目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必读本上的课文;综合卷上的文学类现代文,许多作品也比较典范,尤其是高考卷上现代文阅读文章,更具典型性。让学生阅读这些文章,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弥补因其他课程任务太重而导致的阅读量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摆脱那种想拓展阅读但又不知该读什么的迷茫窘境。
  3.作文类
  主要是读优秀作文,包括高考优秀作文及我们印发的学生习作中的范文。读这类文章的好处极大:一是它们来源于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之手,容易亲近,不像名家作品让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即;二是学生容易从同龄人的作文里学到值得借鉴的东西,从内容到手法到语言都能得到启发;三是通过诵读能够让优秀作文中的顺畅思路和优美语言不断地影响学生的内部思维,使他们写作时思路也跟着顺起来,语言也跟着美起来,这一点尤其是对作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帮助较大。
  4.补充《论语》《老子》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给学生讲解《论语》和《老子》,他们很感兴趣,常在早读课上高声吟诵,用心记忆。《论语》《老子》里面深刻的思想、玄妙的智慧深深吸引了他们。《论语》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老子》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学生已能出口成诵,了然于胸。这些古色古香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文化味,为早读课增色不少。
  此外,早读课的内容还要结合教学进度,因时而化。拼音、成语、文言实词、名句的积累可以在基础年级的早读课上不断强化,而高三早读课则应加强对高考知识点复习内容的诵读。
  总之,读的内容一定要多样化,要尽量避免单一,这样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从而以极大的兴趣从丰富多样的精神“佳肴”中吸取营养。
  二、“读”的形式
  早读只采用一种读书形式,势必单调。如果将多种形式的“读”结合起来,早读课就会生彩。
  1. 齐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齐读遭到很多非议。确实,齐读有其弊端,如一味强调整齐,学生的注意力便难以停留在对内容的咀嚼和理解上,甚至有人滥竽充数等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齐读的作用。早读课刚开始,学生大多精神不振,让他们齐读几分钟,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声音洪亮、富于节奏、大造声势的齐读能快速地让学生亢奋起来,很快地进入到读书的情境中去。
  2. 散读
  散读,或称自由读,最有个性特色。大部分早读课采取散读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散读绝对不等于放羊。我们对学生散读的要求是:
  (1)入境。我们要求学生,要将书上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学生能通过咀嚼品出作品的真味,把握作品的精髓,而不会读了半天,痕迹不留。
  (2)吟诵。吟诵是一种以欣赏为主的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最大的特点是“半念半唱”。我们不要求学生能唱起来,但要求他们读书时绝对不能从前到后一个语调。一定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强调:读书语调要跟着作品的情感走,跟着作品的节奏走,该快时快,该慢时慢,该高时高,该低时低,可以读得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这样能很快地进入作品的内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散读最具个性化,而吟诵,则能将个性化发挥到极致。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性情、习惯、喜好不同,我们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个性化朗读;另一方面,因为作品的文体、内容、风格的不同,也需要用这种自由的个性化的朗读去理解、去体悟。
  3. 其他读书方式
  早读课上可以运用的其他读书方式还有领读、分组读。领读者可以是老师、语文课代表或是平时朗读较为出色的学生,领读者的朗读一定要准确,要声情并茂。领读的好处是让学生跟着示范者快速进入情境并减少读书的错误。分组读具有竞赛性,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通过“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
  多种读书方式为的是让学生在读书时保持一种亢奋状态;同时,能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加深对所读内容的记忆、理解,达到巩固强化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多种读书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早读课有了波澜,有了色彩。
  三、“读”的效果
  除了重视“读”的内容、“读”的形式,我们还十分关注“读”的效果。
  1. 默写
  我们常在早读课的最后几分钟,检测当堂所背内容(尤其是高考必背篇目)。如默写几个名句,看一下正确率。不必收上来批改,当场就让同桌交换互批,错在哪里及时用红笔订正,对默写全对的予以表扬。结果证明,趁热打铁式的默写正确率很高,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 抽背
  抽背,一方面是督促学生专注读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从抽背中了解全班学生读书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学生在讲台旁背书,不会影响其他学生读书。抽背应该说是对效果检测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3. 指导
  学生读书时,尤其是在散读时,老师可来回巡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出现的问题,如字音是否准确、断句是否得当、节奏是否合理等。实践证明,这种指导关注面大、针对性强,能更快速地解决学生在朗读中暴露的问题。
  早读课,时间不长,一般在半小时左右。依每分钟朗读200~300字计,读书量十分可观。可见,时间利用得好与不好,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通过规定“读”的内容,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并加强对“读”的效果的检测,我们发现,早读课收到的效益是显著的。
  其一,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
  其二,基础知识得以夯实,字音题、成语题出错率降低,尤其是在各类测试卷的古诗文默写这块,学生得分率快速提高。8分的名句默写(其中有一至两句为课外内容),有半数学生得7分以上。
  其三,增强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提高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现在习作中就是,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逐渐丰富、思路逐渐清晰、语言逐渐精彩。
  “一日之计在于晨”,短短几十分钟的早读课其实大有可为。如何让语文早读课的效益最大化,这仍然是我们要继续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县中学)

如何让语文早读课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