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高语课本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是汉乐府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文本素材。下面,笔者就该文中包含的几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略作分析,以期对宾语前置这一文言现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宾语前置句最为常见的有三种: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时宾语前置。然而,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外,在文言文中还存在着一类不太常见的特殊宾语前置句,它们没有特别的标志,因此,学生对这类特殊宾语前置句的把握要困难一些。下面论及的三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就属于这一类。
一、“相”表称代,相当于现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时,常置于动词谓语前。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共出现“相”字19次,其中的12次都属于“相”表称代,偏指一方,置于动词谓语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相”表现出的是多种指代意义,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副词“相互”之义。下面分类试析之:
1.作为人称代词,称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例: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上述三例中的“相”字都是作为第一人称解,可译为“我”。①例中“及时相遣归”意为“赶快打发我回娘家”。②例中“莫相忘”即为“不要忘了我”。③例中“嬉戏莫相忘”即为“游戏的时候不要忘了我”。
2.作为人称代词,称代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例: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③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以上四例中的“相”字都是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①例中“会不相从许”即为“当然不会答应你”。②例中“还必相迎取”即“回来一定接你”。③例中“誓天不相负”即为“对天发誓不背叛你”。④例中“相见常日稀”即“经常很少看见你”之义。
3.作为人称代词,称代第三人称,相当于“他”或者“她”。例:
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②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以上两个“相”字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或“她”。①例中“相扶将”即“服侍她(焦仲卿的母亲)”。②例中“相逢迎”指的是“迎接他(焦仲卿)”。
4.作指示代词,称代物,相当于“这”。例:
①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②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这两例中的“相”相当于“这”,指的是“这门亲事”。①例中“不得便相许”意为“我不能答应这门亲事”。②例中“登即相许和”意为“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
通过对以上关于“相”作代词、置于动词的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在文言文中存在着一种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的用法——表偏指的代词性用法。而正是这样一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用法造成了我们现在理解这类句子的困难。人们常将其误解为副词性的“相互”之义。的确,“相”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副词“相互”、“交互”之义,但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在副词的意义基础上,“相”逐步具备了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即:当“相”后的动词涉及的动作是单向时,它具备了代词的作用,在语法结构上常采用宾语前置的形式,语义上相当于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这种情况除了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大量出现外,在其他中学文言文资料中也屡见不鲜,例: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上述二例中的“相”也是表偏指的代词前置于动词之前的情况。①例中“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相”指的是“我”。②例中的“相”指的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屠夫)”。
二、“见”表称代,相当于现在人称代词的意义,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时,常置于动词谓语之前。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见”字共出现四次,其中两个句子就属于这类特殊的宾语前置句。例: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以上两例中的“见”字都作第一人称解,可译为“我”。①例中“府吏见叮咛”即为“府吏叮咛我”。②例中“君既若见录”意为“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
实际上,“见”字的最初含义是表示主动的“看见”,后来“见”字的实词词义逐渐虚化,产生了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的语法作用。随着语言的发展,“见”字的意义继续引申、发展,又逐步产生了代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意义。这与前面提及的“相”作为代词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意义差不多,都是在其后的动词涉及的动作是单向的时候,具备了代词的作用,采用宾语前置的句式。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见”一般只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含义,代指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情况要相对少一些。
三、“自”作表示“自己”之义的人称代词时,常置于动词谓语之前。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多次出现“自”字,其中“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句中的“自”就是这种宾语前置句型的典型例子。“自挂”的正常语序应为“挂自”,“自”是动词“挂”的受事宾语,但其却位于动词“挂”之前,所以属于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其他文言资料中亦有这类情况。例: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②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君何不自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上述三例中的“自”均为“自己”之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①例中的“自知者明”即为“能了解自己的人就可以叫做‘明’”。②例中的“举贤以自佐”意为“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③例中的“君何不自喜”即为:“您为什么不自爱呢?”
“自”在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前置相对于“相”与“见”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要容易理解一些。因为在词汇的演变过程中,“自”的代词用法延续下来了,而“相”与“见”的代词用法则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我们不太容易将“相”与“见”看成是代词,而常常将其当作动词或者副词,但不论是动词还是副词,它们都不能作宾语,所以就使得我们在理解 “相”、“见”构成宾语前置句时产生了一些困难。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中“相”、“见”、“自”三者作为代词时常会出现宾语前置的情况,这不是仅仅出现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个例,而是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语言现象,即使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仍能找到这种语言现象的遗存,如:“相信”、“相认”、“见谅”、“见笑”、“自救”、“自杀”等词语。所以,对这几类特殊的宾语前置句的认真理解与分析会给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带来很大的裨益。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