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所谓“离经”,也就是给文言文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近几年,有几省市高考命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或单独选文要求考生断句,如2004—2007年北京卷、2006年福建卷、2007年浙江卷;或在考查文言文其他内容的文段中抽出一段要求考生断句,如2005年和2007年辽宁卷、2006—2007年广东卷。
无论如何选文,文言文断句其实都是考测学生在读懂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对文言句子形式的把握。
例如2007年辽宁卷:
13.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这段文字中“嘻”是叹词,必须单独成句,属上或属下都是错误的。有的考生不知道“嘻”是叹词,后断前不断,就把它理解成了语气词,当然就断错了。
再如2007年广东卷:
9.(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有些考生不知道抓住其中的两个“也”字来识别判断句,也不明白其中的“变”和“势”一属上一属下不是一个词,因而导致断句错误而失分。
总之,考生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文段,搞不清词义,所以不知如何下手,以致该断的没断,不该断的断了;不会借助发语词等句首词和语气词等句尾词准确断句;对文言句式尤其是对一些固定结构掌握得不好。
那么,怎样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其答题思路如何?下面结合高考的实际和同学们谈一谈。
一、借助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的确如此。
文言文中,“夫、唯、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耳、耶”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若夫、至于、且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经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准确断句。
例如2006年广东题:
12.(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为这段文言文断句,就可以利用其中的语气词“矣、乎”和关联词“若、虽、而”断对很大一部分,剩下的再用其他的方法,加上自己的揣摩,是完全可以答对的。
2.找出谓词,明确句意。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如2007年浙江卷:
15.(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这段话中的句子,其谓语中心词依次是:“明”、“涉”、“增益”、“敦厉”、“为”、“资”、“依”、“保”、“流离”、“无、庇荫”、“求”。只有第10句“无人庇荫”是个兼语句,有两个谓语。可见找谓语中心词,还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
二、借助特殊的文言句式
1.识别修辞格式。
古人写文章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解题时,借助这个特点,可以快速准确断句。
例如2005年北京春季卷: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
(清·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这段文字中加线的句子差不多都是对称句,明乎此,则可以很快地断为:(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另外,古人写文章还常用顶针修辞,使文句首尾蝉联,上下贯通。参考这个特点,也可以准确断句。
例如2005年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这里“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就用了顶针修辞。其中“香炉”后暗含一“峰”字,所以这几句当断为:“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2.辨明特殊句式。
从文言句式角度作些思辨,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断句。如判断句“……者……也”,一般在“者”“也”后均作停顿。还要借助文言固定结构断句,尤其是那些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例如2006年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加线的文字中,借助“也”字,就能识别四个判断句,并能借此很快地为这些地方断句。
3.注意对话引文。
对文言文中的对话和引用的文句,要审慎地从内容上辨明说话人是谁,起点和止点在哪里,并充分利用“曰”“云”“言”等提示语断句。
例如2007年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这是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的一段话,唐太宗的话语中又引述了自己与弓工关于良弓的对话,即引文中有引文。借助其中的几个“曰”字,加线句即可断为: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以上几点,可简括成“文言文断句歌”:
通读全文抓大意,探求语句释疑难;参考修辞明结构,借助虚词把句断:“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打圆圈,“耶、乎”句末表疑问,“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上下看。
[作者通联:广东珠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