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1期 ID: 356308

[ 杨继利 文选 ]   

让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训练有机整合

◇ 杨继利

  有许多作家,当他们寻找创作灵感而不得的时候,就把目光锁定于那块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土地。乡土气息从他们的鼻腔吸入,滤过他们的心田,然后又从他们的笔尖流淌而出,往往在那一瞬间,他们获得了足以令自己欣喜的创作灵感。“乡土文化”赋予许多作家创作灵感并成为他们挖掘不尽的宝藏。
  乡土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中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打开我们的心灵,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一处遗迹,一种习俗,一段古老的传说,一个远去的背影……只是有时我们太熟视无睹了,以至忽略了它们存在的价值。
  学会关注脚下的土地,学会去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抚先人留下的或从容、或艰涩、或豪迈、或彳亍的履痕,我们就会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双眼洞亮,透视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于是我们就会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实,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就会怀着一种崇高的爱与热情去关注脚下这块土地的存在与发展,并学会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表达。
  一、“主题阅读”的导引——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的一把钥匙
  我们在指导学生探究乡土素材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是满怀希望而去,结果却常常满载失望而归。这很大程度上应归根于我们指导工作做得不够。
  未经打磨的原始乡土素材,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陈旧的,暗淡无光的;是零落的,缺乏系统的;是隐藏的,难招人耳目的。乡土素材不会像一座完整崭新的宫殿一样呈现在你面前,整齐有序,光亮照人,一览无遗。我们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一些文物古迹,要知道这些东西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叫他们去做,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当然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久而久之,也就失去兴趣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指导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客观分析,对症下药,教给学生感悟探究的思路,帮他们挑选合适的“工具”。而围绕所选定的写作课题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引导思路。这种服务于特定写作目的的阅读,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阅读”。下面就笔者曾经组织的“感悟碗窑古村落文化”写作训练为例,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碗窑是我所在乡镇一个比较有名的古村落,是一个很好的乡土素材。我组织了一次参观活动,然后布置学生以“感悟碗窑古村落文化”为主题作文。
  刚开始时,学生纷纷反映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不就那样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嘛,有什么好写的。”这种诉苦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一边对学生做些鼓励,一边思考问题症结所在。后来我明白了,是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想想也是,叫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到这种“破破烂烂”的地方去,他们一下子能“悟”出什么东西来呢?
  此时,余秋雨的散文给了我启示。余秋雨笔下所提到的道士塔、白莲洞等文化遗迹,在一般人看来不也是锈迹斑斑、毫不起眼吗?但在秋雨先生那里,却能从这些常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得到创作灵感,写出了风靡一时的文化散文。这首先得益于秋雨先生是一个文化史专家,他有深厚的文化史知识积累,于是他在考察这些文化古迹时就有了作为一个文化史专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但他又不囿于一般文化史专家学究式的考证,而是用优美灵动的笔触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于是他成功了。用文学手法融合历史文物素材,这是秋雨散文的成功因素之一。
  我知道,要把这次写作训练进行下去,就必须让学生先去阅读,从阅读中寻找一种恰当的感悟和表达方式。就这个问题,我反复引导学生组织讨论,最后他们达成共识,要把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为解读碗窑古村落文化的一把钥匙。于是在后来的写作训练继续开展过程中,学生就把主题阅读和实地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几周时间的努力,同学们终于使自己笔下开花,写出一组别开生面的“文化散文”来。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信心备增。
  把乡土文化作为丰富的写作资源来探索,这个过程中,主题阅读的导引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忽略了这个环节也就是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偏离了写作训练的方向。我们应该一边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一边引导学生围绕写作课题开展高效的、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训练,让他们在书本与实践中能够自由从容地来回穿梭。
  不同的写作课题,所选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也应该不同。举个例子,笔者曾根据学生的提议,组织了一次以“情系玉龙湖”为课题的写作训练,写的是坐落在学校旁边的一座中型水库:玉龙湖水库。玉龙湖水库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过崩塌的历史,死了很多人,本地人口头流传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正式的书面材料记载,学生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以填补这个空白,于是我积极鼓励。因为研究的是灾难史,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描写灾难的文字。有小说,如关仁山的《唐山绝恋》、刘震云的《温故1942》;有报告文学,如英国作家戴维·基斯的《大灾难》;也包括一些反映灾难的影视素材,如《泰坦尼克号》、《惊涛骇浪》等。这次写作训练进行得也很顺利,学生把阅读和考察采访结合起来,以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形式写出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文字,让这一历史灾难清晰地载入校史中。
  围绕一定写作任务的主题阅读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写作积累,同时也明析了写作思路,开拓了研究视野。
  二、重在感悟,旨在表达——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的指向
  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训练,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原始乡土素材。因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原始素材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去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和一个文学家去审视秦始皇兵马俑,他们对这处历史遗迹的处理方法定会有大不同。考古学家会用实证方法,从细处着手,零敲碎打,注重材料收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为他要揭示的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作家则不会去做零敲碎打的考证工作,他会侧重从人文的角度去考察,带着饱满的情感用心灵去感悟,领悟遗迹背后所掩藏的辉煌与浩大,一个王朝的强悍与脆弱,历史的深邃与沉重。
  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写作训练,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写作对象所蕴涵的人文性的东西。对乡土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也要以此作为出发点,不必像考古专家一样囿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式的繁琐推敲,而应把重点放在感悟遗迹风情或典故传说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文化性格,不必过多地关注材料的细节和权威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力求表达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多样性是指写作方式和文体选择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可以写散文、诗歌,也可以写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个性化是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探究后,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主见,不从众。
  最后一步是反馈评价环节。比较有效的还是开展反馈性专题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进行与写作课题相关的主题阅读,以此来发现问题,以图改进,反馈评价环节的反思阅读是对前阶段主题阅读的延展和深化。教师应多加鼓励,要以肯定为主,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经过长时间的劳作而有了丰收的喜悦。
  [作者通联:浙江苍南桥墩高中]

让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训练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