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1期 ID: 356300

[ 秦训刚 文选 ]   

语文教育——开放学生的心胸

◇ 秦训刚

  文化意识落后于生活实践是一种常态。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一句话就解决问题,实践探索也很容易展开,“摸着石头过河”,做错了可以重来。但是要打开心胸,克服封建性意识形成的封闭心理,那就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因为它是在闭关锁国的历史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思维的封闭性。鲁迅先生这样描写阿Q:“他又很鄙薄城里的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葱煎大头鱼,未庄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这是排斥异端,不能宽容他物的典型描述。哪怕内容相同,形式稍有改变,他也予以讥讽拒斥。此种文化弱点,现今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判断事物只依据传统和习惯,局限于经验,说不出所以然,近似于群体无意识。在基础教育中同类思维习惯,大大有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自觉精神,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相容。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开放的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落实这一目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和宽容精神,逐渐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培养开放心胸的关键,首先是通过语文教学拓展学生的价值观视域。自然科学重视事实和逻辑,社会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要解决的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价值视域狭窄,平面线性,是此非彼,习焉不察。新课程教学,尽管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课标教材有相应的约制,但是,在拓展学生价值视域,培养学生理解、宽容的胸怀等方面,还严重地受到习惯的制约。实施2000年修订的教学大纲的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精神与新课程也是一致的,但在这一方面也还未能与时俱进。
  举例子来说,高中课文中《孔孟》,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杜甫、陆游的诗,都很好被教学所接受,因为其中的儒家思想是长期得到独尊的。可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较为难以理解。因为作者说庄子“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说这位“天仙才子”,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自由意志和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精神滋养出来的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但是对于庄子,我们念念不忘的成见是他的无所作为,而无所作为又常常被指责为违背积极向上的精神。殊不知在特定的情景下,“无所作为”更加宝贵,“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个道理。更不要说,庄子的“悲天悯人”所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情怀。可是不少老师执教这一课,尚未听清楚作者在说什么,就“引导”学生评价庄子的所谓“出世”思想。对此,师生不假思索,就有现成的棍子和帽子,用孔子否定庄子几乎不需要理由。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倒是解决得快,却是浪费了重要教育资源,学生先入为主地丢弃了与儒家同样灿烂的“另一种”传统文化。
  新课程教科书中不少内容,体现文化自觉精神,具有人文启蒙性质,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发掘利用。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即使说明文这样的应用性文本也能体现这种精神。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一种平和、宽怀、理智的态度。鄂教版语文七上有一篇课文《尼斯湖怪被抓住了?》,课文介绍:1934年,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一张尼斯湖怪的模糊的照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60年后,这家小报报道——英国海洋生物学教授哈尔斯特姆带领一个由多国组成的研究小组用钨钢丝抓住了传言60年的尼斯湖怪,全长18米,有80吨重。报道说估计在尼斯湖深水处还有30只这样的水怪。面对涉及神秘自然的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新闻,科学家分析:如果有这样的30只水怪存在,那么尼斯湖所有的鱼只够水怪一天的食物,尼斯湖还能不能够维持现在这样的生态平衡呢?然后英国海洋专家引入美国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装置对尼斯湖进行扫描探测,没有发现任何湖怪的踪迹。最后追究消息来源,原来是一家小报为追求新闻效应撒下的弥天大谎。
  如果按照语文人文价值观,这里值得挖掘分析、能给予学生以教育启发的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他们面对看来很荒诞的报道,首先是设想其“有”,而不是臆想其无,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事实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可能都不能忽略)。然后以科学的分析和实地勘探,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揭开事实的真相,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面对类似的离奇报道,我们思维习惯常常嗤之以鼻,以封闭的心态对待之。就是这篇科普作品的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告诫读者:“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这样简单平凡的结论,如果让学生形成动力定型,他会毫无依据地拒绝所有的“传言”。这方法倒是简单,却更能强化封闭的心态。教学的责任不只让学生一般性知道“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这样的结论,而在于把这样耳熟能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变成学生体验的过程,分析思考的过程、认同的过程。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是一种存疑的过程。“暂付阙如”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妄断是非最容易形成无知和盲从。科学不存在什么界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一种宽阔的胸怀。
  以上是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看问题,其实,就我们的课标教材以及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就是在作为工具性的语文课,同样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胸。
  你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你也要理解和接受完全不具备这三要素的小说名作,例如《墙上的斑点》;你知道戏剧一般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链,你同时要接受不具备这样四节奏的《等待戈多》;你既要知道现实主义要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生活本身的样子来表达艺术生活,你也要能理解有《变形记》那样的现代主义表达方式,也要能欣赏《百年孤独》那样的魔幻现实主义。事实上,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些,《百年孤独》所在的现代派作品单元就很少有人认真去教学。
  再说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学习规范语言,规范语言学习,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生活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不同语言、语系相互冲击、渗透、认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主观排斥行不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对于现代学生使用的我们暂时还不习惯的新词,也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著名学者雷颐在《语言的力量》(见《新华文摘》2007年11期)一文中举过很典型例子。他说“Taxi”,大陆译为“出租车”,香港称“的士”。改革开放之初,有文章说不能称“出租车”为“的士”,否则就是“自我次殖民化”。可是现在称“的士”,说“打的”是很平常的事了。后来还有一个争论,说计算机不能叫“电脑”,因为“电脑”不可能有实践,怎么能和有思维的人脑相提并论呢?所以说“电脑”这个词是唯心主义的。可是现在称电脑的人不会比称计算机的人少。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词汇。比如用“哇”“耶”表示惊叹。过去也有许多规定,不许用这样的词汇,也没有什么效果,新一代就是这么表达的。现在常用的“作秀”也来自港台,刚开始只是少数时髦青年才用,现在也成了普通话了。很多主流媒体上都用这个词,告诫领导不要作秀摆花架子,很有表现力。新词融入普通话,也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和表达生活的思维材料。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语言的发展,并不会导致我们传统文化精华的萎缩。事实是大千世界,生生不息;艺术的创造也永远不会穷尽。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法国化学家希腾贝格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得化学。”抱着理解、尊重、宽容、认同的态度对待语言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培养真正的文化人,虚无和排斥的态度会导致封闭和贫乏。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研室]

语文教育——开放学生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