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阅读是理解性阅读,这种阅读注重通过“筛选信息”去“获取文意”。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注重挖掘和分析,试图透过文本探寻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信息,以为找到作者的“原始意思”就完成了阅读的任务,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这种阅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束缚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读者“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过作者的本意,产生创造性的结论”(《阅读辞典》)。这是一个“运思及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产生联想和想象,并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出作品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获得了作品中没有的东西。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尝试这种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活动,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那么,怎样进行创造性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还原到再造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既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当然,由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阻隔,这种交流和碰撞可能不好进行,它需要一个平台,或者一种氛围,能让读者与作者平等地对话,“还原”就是起这种作用的。“还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对作品整体的原始感悟。一部作品必定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色彩,流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和心理的特征,读者如果缺乏对作者生存的那个时代自然及社会等方面基本的了解,缺乏对作者身世、背景、情感的了解,他就没法获得作者相同的感受了。比如电影和电视剧,它比话剧评书更能调动观众的情感,就在于它通过场景、服饰等布设,容易把观众带进一个特定的氛围中,忘记现实与自我的存在。阅读虽然与电影、电视不一样,但它也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文本感受尽可能接近作者的原始感受。于谦在《观书》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把读书看作“回归”,我们也常说读书要“入书”,其实“回归”、“入书”就是我这里说的“还原”。“还原”阅读能让读者正确领会作者的原旨,与作者真正做到交言、交心、交情。
但阅读又不是“复制”,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维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者自己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不完全相同。他会“再造”,从而打上个人的主观色彩,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也许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其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我们的阅读应是积极的、动态的、开放的。作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充分放飞自己的思想。
二、从求同到求异
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只求品味作者的言中之意、语中之理,那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性阅读不能只是“求同”,它还要求读者对作品进行翻新,进行升华,达到“求异”。其实“求同”就是“共鸣”,读者与作者虽然相距几千年,或者远隔数万里,但感情是可以穿越时空隧道,飞渡大海重洋的。陆游诗云:“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读者与作者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如果面对相似的环境,经历一样的遭遇,那么他们由此激发的感情也相近,很容易产生共鸣。清代释函可,亲历明末沦亡的离乱,饱受被囚禁、流放的悲苦,所以读杜甫的诗歌感同身受:“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读杜诗》)他读杜诗正是从古人中寻求知己,引起共鸣,二人的诗都是由血泪凝聚而成。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阅读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阅读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它要求读者会提出问题,学会批判地阅读;在肯定、接受的同时,还要能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作必要的否定、反驳和匡正。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脸,人的思想感情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所以阅读、写作都贵在创新,这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独特禀赋,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求异思维中产生的。在阅读中,从逆向或反向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
三、从无我到有我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这中间也有“无我”与“有我”之别。
在“无我阅读”过程中,读者舍弃自我背景,不预载个人体验,一切从“文本”出发,通过“文本”自身的张力,语言本身的魅力,激发联想,产生感悟。这种阅读尽管也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让读者超越时空,获得“天马行空”的快感,但这种阅读,读者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做的是“乐他人之乐,忧他人之忧”的工作。他可以无限接近作者创作的“初衷”,但却在阅读过程中一点点隐去了自我。我们讲创造性阅读,追求的应该是“有我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感悟,享受更多的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而没有“我”参与的阅读是不会达到“有创意的阅读”的境界的。“有我阅读”要求读者除了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材料外,还要求读者介入——以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来佐证、参悟作品,通过“以我观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从而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经久流传,就是因为每位读者在吟咏这句诗的时候,都会融入“自我”感受,印上自己的情感烙印。
如果说“无我阅读”为静态阅读的话,那么“有我阅读”则为动态阅读,它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是超越“文本”的鉴赏,有利于对文章深入地挖掘,更有利于读者生发更多的感悟。
创造性阅读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更新,更是阅读理念的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能够从理解性阅读走向创造性阅读,就可以让学生在见仁见智中最大程度地发掘文本的含义,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