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在愈益凸显,更多地在关注生命,议论生命。试看下面一些学生发言,在阅读课堂上是不是很常见——
“我希望,公园里的青青芳草不再在人们的脚下呻吟……”
“我希望,树林中美丽的小鸟不再遭遇人类冒烟的枪口……”
“我希望,酒楼门前不再有被铁笼囚困的乳鸽……”
“我希望,菜场内不再有鹌鹑被按在血淋淋的案板上……”
“我希望,人们腹中不再有香喷喷的动物肉……”
倘若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是在教导学生说谎言,那么学生的发言应该是其真情流露。诚如是,人类复将如何存活?一个学生就曾经问过我:珍爱生命不能只是不再食用动物肉,顶真起来说,即使是谷物,也是有生命的种子啊。
这实在不是在钻牛角尖。为语文着想,我们有必要思考:阅读教学,该如何注解生命如何营造理性课堂?
一
当我们粗浅化地注解“生命”这一重大话题的时候,阅读教学课堂上的学生头脑中就会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关爱生命,保护生命。——关爱、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这是狭隘的;关爱、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那才是伟大而崇高的。于是,人类“善良”的愿望在阅读教学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斑羚飞渡的悲影,藏羚羊跪拜的泪水,足以让人类利欲熏心无情猎杀动物的行径无地自容,只能汗颜自悔;在学生的口中、笔下,那些蛇狼虎狐都是人类“温情脉脉”的朋友,全然不管它们是不是也“买人类的账”,把人类也当成朋友。
唯有“一刀切”的关爱与保护才是关爱生命的最佳课堂吗?
“泛爱化”的阅读教学课堂首先将人类自身(特别是阅读主体——学生自身)逐出了关爱的范围。其实,人类离开了对自身的关爱和保护,那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爱、保护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必羞羞答答,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自身的生命是不容忽略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自身生命而心存感激、珍爱有加,这是“生命课堂”最直接最简单的注解。
——感激生命来之不易,从而备加珍惜自身的生命;
——感激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双亲,从而让自身的生命活出精彩,以带给父母双亲培育生命的欣慰;
——感激我们生命存在的每一片时空,当我们沐浴着暖暖初阳、呼吸清新空气之时,当我们品尝各色美味、穿戴各种华服之时,当我们承载亲朋无私温情、享受真情无限祝福之时……
我们感激生命。因为如果没有生命,那么,何来这一切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就可以有基于“生命”意义的最基本的也同时可能是最实在的感悟“路径”。《荔枝蜜》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通常情况就是从“人文性”的角度去解读,更多的是着眼于分析归纳出“蜜蜂精神”,理解全文的主旨,感知文中蕴含的哲理,进而孕育高尚的奉献精神。其实,那样的语文学习还是太“理性”,并没有几分“人文性”色彩。我们不妨可以尝试换一换角度,着眼于“感激、珍爱”这一角度去为生命作注解:
1.自然界的“花,鸟,草,虫”;能够“日啖三百颗”就“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鲜荔枝;喝着那让我们感到“生活都是甜的”荔枝蜜等等一切,应该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
——我们拥有生命,生命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活着真好!
2.蜜蜂的一生虽然很短暂(“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它们“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对它们“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不光感激我们自身生命的存在,感激我们生命的美好空间,更感激为了我们生命的更美好而无私奉献的其他生命!
3.从生存能力而言,我们要比蜜蜂强得多;就拥有生命来看,我们要比蜜蜂长得多;蜜蜂那么“渺小”,却能让人“心里一颤”,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我们不能只是享受生命,不能只是对外物心存感激,我们还应该让别人也对我们的生命心存感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应该为了他人的生命更美好而做出我们的贡献。
有了对自身生命的感激与重视,理解与爱惜,阅读教学中的“生命课堂”就可以进入更深一个层面,那是着眼于其他生命体的注解:尊重生命。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即使是一花一草,即使是一鳞半爪。既然是存在于自然之间的生命,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尊重这种生命的存在。因此,如本文开头所引,我们应该希望,“公园里的青青芳草,不再在人们的脚下呻吟……”,“树林中美丽的小鸟,不再遭遇人类冒烟的枪口……”。
换一个角度来说,各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应该享有的生存权利。即或是那些会无端伤害我们生命的蚊蚋氓蝇毒蛇猛兽,我们也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对待那些欲置我们于死地而后快的敌“人”,我们同样应该尊重他们的生命。所以,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才会遭到全世界人们的谴责。
二
尊重生命,还应该是对生命结束的尊重。本文开头所引学生的课堂发言:“菜场内不再有鹌鹑被按在血淋淋的案板上……”我们且不谈人们结束鹌鹑生命的方式是不是妥当,单是鹌鹑为丰富人类的餐桌而结束它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本身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吗?
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写的是“诺曼底”号海上遇难之后,船长哈尔威先生镇定自若、有条不紊指挥全船的营救工作,全船除他以外的60个生命都得到了拯救。然而此时,面对完全可以自救的现实,哈尔威船长却放弃了逃生,结束了船上的第61位生命: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阅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生命的意义”的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不值?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当然不止一个:
“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作为船长,船就是他生命的全部,连船都没有了,我想他一定认为活着也毫无意义了……”
“哈尔威船长死得不值。他完全可以逃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然而,我们对“生命”的诠释却不应该就此而止,因为只是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还是不值,显然还是浅层次的。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而言,教师却至少要提醒学生这样几点:
其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二,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牵引力。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哈尔威船长对其生命“结束”的选择。不管他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还活着,他那“必须把60个人全部救出去”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令人景仰的。而事实上,如果没有他的镇定、果敢,如果缺少他的指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遇难的“诺曼底”号是不能完成救拯行动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生命无疑是伟大的生命。
三
仅有对生命的感激与尊重还是不够的,善待生命,这才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所有生命应持的态度。也是阅读教学中“理性生命课堂”的最佳追求。
善待不等于保护。尊重与保护也不是同义语。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光是人类自身,而且是自然界其他万类万物。我们却不应不顾实际地、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保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保全”)每一个生命。只不过,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最大能力去善待每一个生命(尤其包括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在愈益凸显,更多地在关注生命,议论生命。试看下面一些学生发言,在阅读课堂上是不是很常见——
“我希望,公园里的青青芳草不再在人们的脚下呻吟……”
“我希望,树林中美丽的小鸟不再遭遇人类冒烟的枪口……”
“我希望,酒楼门前不再有被铁笼囚困的乳鸽……”
“我希望,菜场内不再有鹌鹑被按在血淋淋的案板上……”
“我希望,人们腹中不再有香喷喷的动物肉……”
倘若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是在教导学生说谎言,那么学生的发言应该是其真情流露。诚如是,人类复将如何存活?一个学生就曾经问过我:珍爱生命不能只是不再食用动物肉,顶真起来说,即使是谷物,也是有生命的种子啊。
这实在不是在钻牛角尖。为语文着想,我们有必要思考:阅读教学,该如何注解生命如何营造理性课堂?
一
当我们粗浅化地注解“生命”这一重大话题的时候,阅读教学课堂上的学生头脑中就会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关爱生命,保护生命。——关爱、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这是狭隘的;关爱、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那才是伟大而崇高的。于是,人类“善良”的愿望在阅读教学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斑羚飞渡的悲影,藏羚羊跪拜的泪水,足以让人类利欲熏心无情猎杀动物的行径无地自容,只能汗颜自悔;在学生的口中、笔下,那些蛇狼虎狐都是人类“温情脉脉”的朋友,全然不管它们是不是也“买人类的账”,把人类也当成朋友。
唯有“一刀切”的关爱与保护才是关爱生命的最佳课堂吗?
“泛爱化”的阅读教学课堂首先将人类自身(特别是阅读主体——学生自身)逐出了关爱的范围。其实,人类离开了对自身的关爱和保护,那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爱、保护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必羞羞答答,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自身的生命是不容忽略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自身生命而心存感激、珍爱有加,这是“生命课堂”最直接最简单的注解。
——感激生命来之不易,从而备加珍惜自身的生命;
——感激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双亲,从而让自身的生命活出精彩,以带给父母双亲培育生命的欣慰;
——感激我们生命存在的每一片时空,当我们沐浴着暖暖初阳、呼吸清新空气之时,当我们品尝各色美味、穿戴各种华服之时,当我们承载亲朋无私温情、享受真情无限祝福之时……
我们感激生命。因为如果没有生命,那么,何来这一切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就可以有基于“生命”意义的最基本的也同时可能是最实在的感悟“路径”。《荔枝蜜》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通常情况就是从“人文性”的角度去解读,更多的是着眼于分析归纳出“蜜蜂精神”,理解全文的主旨,感知文中蕴含的哲理,进而孕育高尚的奉献精神。其实,那样的语文学习还是太“理性”,并没有几分“人文性”色彩。我们不妨可以尝试换一换角度,着眼于“感激、珍爱”这一角度去为生命作注解:
1.自然界的“花,鸟,草,虫”;能够“日啖三百颗”就“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鲜荔枝;喝着那让我们感到“生活都是甜的”荔枝蜜等等一切,应该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
——我们拥有生命,生命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活着真好!
2.蜜蜂的一生虽然很短暂(“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它们“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对它们“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不光感激我们自身生命的存在,感激我们生命的美好空间,更感激为了我们生命的更美好而无私奉献的其他生命!
3.从生存能力而言,我们要比蜜蜂强得多;就拥有生命来看,我们要比蜜蜂长得多;蜜蜂那么“渺小”,却能让人“心里一颤”,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我们不能只是享受生命,不能只是对外物心存感激,我们还应该让别人也对我们的生命心存感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应该为了他人的生命更美好而做出我们的贡献。
有了对自身生命的感激与重视,理解与爱惜,阅读教学中的“生命课堂”就可以进入更深一个层面,那是着眼于其他生命体的注解:尊重生命。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即使是一花一草,即使是一鳞半爪。既然是存在于自然之间的生命,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尊重这种生命的存在。因此,如本文开头所引,我们应该希望,“公园里的青青芳草,不再在人们的脚下呻吟……”,“树林中美丽的小鸟,不再遭遇人类冒烟的枪口……”。
换一个角度来说,各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应该享有的生存权利。即或是那些会无端伤害我们生命的蚊蚋氓蝇毒蛇猛兽,我们也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对待那些欲置我们于死地而后快的敌“人”,我们同样应该尊重他们的生命。所以,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才会遭到全世界人们的谴责。
二
尊重生命,还应该是对生命结束的尊重。本文开头所引学生的课堂发言:“菜场内不再有鹌鹑被按在血淋淋的案板上……”我们且不谈人们结束鹌鹑生命的方式是不是妥当,单是鹌鹑为丰富人类的餐桌而结束它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本身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吗?
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写的是“诺曼底”号海上遇难之后,船长哈尔威先生镇定自若、有条不紊指挥全船的营救工作,全船除他以外的60个生命都得到了拯救。然而此时,面对完全可以自救的现实,哈尔威船长却放弃了逃生,结束了船上的第61位生命: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阅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生命的意义”的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不值?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当然不止一个:
“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作为船长,船就是他生命的全部,连船都没有了,我想他一定认为活着也毫无意义了……”
“哈尔威船长死得不值。他完全可以逃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然而,我们对“生命”的诠释却不应该就此而止,因为只是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还是不值,显然还是浅层次的。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而言,教师却至少要提醒学生这样几点:
其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二,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牵引力。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哈尔威船长对其生命“结束”的选择。不管他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还活着,他那“必须把60个人全部救出去”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令人景仰的。而事实上,如果没有他的镇定、果敢,如果缺少他的指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遇难的“诺曼底”号是不能完成救拯行动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生命无疑是伟大的生命。
三
仅有对生命的感激与尊重还是不够的,善待生命,这才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所有生命应持的态度。也是阅读教学中“理性生命课堂”的最佳追求。
善待不等于保护。尊重与保护也不是同义语。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光是人类自身,而且是自然界其他万类万物。我们却不应不顾实际地、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保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保全”)每一个生命。只不过,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最大能力去善待每一个生命(尤其包括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