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二开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将作为选修课程进入中学生的课堂。应该说,《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文学价值上,都具有较强的经典性和可读性,然而涉及具体的教学,许多教师却面临着“如何教”的尴尬和无奈。
首先,《〈论语〉选读》共有15课,每课都包含许多章节。与必修课本所选的文章不一样的是,这些章节虽然同属于一个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面对这些零散的内容,如何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该选修教材,在编排上,将译文附在了原文之后,对于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尚浅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然而,这样的编排,在降低学生阅读难度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译文的依赖性,从而也就削弱了他们对原文的研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
再次,《〈论语〉选读》一共36课时,除去5课自读课文,平均每课的教读时间为3课时。虽然作为选修课,不必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但是花一部分时间在重点字词句的教学上还是有必要的,同时还必须留有一定的练习讲解时间,所以说3课时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学生课业负担相当重的今天,希望学生自觉地花大量时间在这门课上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在硬件设备较差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在文字、文章、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上都有所收获呢?
想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选择能够操作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尝试过“教师串讲型”、“主题讲座型”、“课题报告型”等多种课型,也许是教师和学生本身素质的原因,总觉得效果寥寥。
就在不少教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主问题教学形式”让笔者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
“主问题教学手法”是由余映潮老师总结出来的。余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6页)
如何将“主问题的教学形式”运用到《〈论语〉选读》的教学实践中去呢?
如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在学生仔细阅读完整课内容,强调了《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规定的重点字词句之后,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请同学们结合原文,说说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的。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探求课文的每一章每一节,从孔子自身的言行,其弟子子路的言行,隐士们的言行等去体会孔子的精神和心态,从正面和侧面去感受孔子的执著精神。
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联系生活实际,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在感受孔子精神的悲壮的同时,也感受一下隐士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看似洒脱背后的无奈。
通过以上两个“主问题”的设置,打破了原先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
采用“主问题教学形式”教《〈论语〉选读》,“主问题”的设置的好坏成为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是教师备课时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主问题”的设置,除了要注意“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8页)等这些问题外,作为一门选修课,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主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语文味。《〈论语〉选读》虽然是选修课,但是毕竟是语文课。对于文章思想文化的理解,必须在立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拓展,避免离开文本孤立地研讨思想内容。
2.“主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停留在对孔子思想的静止探讨上,而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注重《论语》和孔子的“现代解读”。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华甫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