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学生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学生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学生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学生的发言基本上将作者一家对老王关心的内容揭示出来了。
老师紧接着问: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同学们又一次进行讨论。不多功夫,有同学开始回答。
学生A:老王对作者是非常关心的,这从前面已经看到,而刚才我们所列的作者对老王的关爱,说明作者是“以善良对待善良”。
学生B:老王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给作者,“我”却将钱还给老王。老王收了钱,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但“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学生C: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学生D: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
学生E: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针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老师小结道:是的,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老师说: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末了,老师问学生:你们的周围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吗?你是怎能样对待他们的?请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
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老师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包括煤矿工人、暴雨天下的三轮车夫、盲人、山区的穷困生等)说:面对这些情景,你有什么话说吗?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学习本文后的体会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下课了。
这堂课教师的设计颇具匠心,教师的教学功底较深。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是十分流畅的。教师在这一案例中其实抓住三个问题发问。
第一问:是教师为解决课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上发问。作者对“老王”不够关心吗?为什么还认为自己是“愧怍”呢?
第二问,是教师的追问。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第三问,是教师为拓展而问。你们的周围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吗?你是怎能样对待他们的?
在层层铺垫基础上,文本内容拓展到关于如何关爱弱势群体这一问题上来。
课堂轰轰烈烈,学生热热闹闹,效果扎扎实实。这应该是一堂好课无疑了。在之后的多次听课中,我还是产生些不同想法,特呈现于此,以求探讨。
[案例随想]
其一,走近文本——把握课堂教学基调
教师在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后,作了如下小结:
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做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也许正是这一段话统领了整堂课的基调,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是的,作者在最后是说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在这里是将自己称作“幸运的人”,自然地将“老王”称作“不幸者”,老王在那个时代的确也是一个不幸者。但我们是不是据此认定,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在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爱不幸者呢?如果这样处理课文,显然将文章的主旨弄偏了,以此教学,整堂课的教学基调有问题。
教师在总结中称作者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做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这话看起来没错,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拉平板车的老人。职业似乎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学生于是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关爱在我们周围不幸的人。但如果仔细去研究一下作者文章所表现的背景,就会觉得这样的处理似乎太过理想了。
老王无疑是不幸的。在文革中还是一个个体者,再加上没有亲人的抚慰,只有疾病和困苦伴随着他,甚至连死也是如此屈辱。但在那个年代,杨绛所处的地位能比老王更幸运吗?杨绛一家的命运真的不错吗?“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其实在这样的年代钱钟书先生所遭受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看似淡淡的一句话,只是表现杨先生对苦难的隐忍。我们当然可以说,杨先生一家“平等对待老王”,但这种平等并不是说当时杨先生一家的地位有多高。从“文革”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知识分子的地位是“臭老九”,越高级越反动,其地位甚至不及老王。从这一点来说,作者说自己幸运至少还表明,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里,“我”竟然还得到好人的关照。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关爱身旁的不幸者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因为杨绛一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著名作家竟然能关心照顾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我们更应该去关爱那些人啦。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误读了文本所造成的,如果背景是在现在这话肯定没错,但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肯定是不对的。学生当然不清楚文章的相关背景,但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这一特殊的背景呢?
课堂教学的基调应该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发挥。我注意到在《老王》一文教学时,教师也提供了时代背景,但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时代背景来为理解文本服务,这是十分可惜的。不要说学生,现在任教的教师也大多是文革后出生的年轻教师,对这一背景没有经历。因此,在备课时,更应该多找这方面资料,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背景材料,以免出现教师误读、学生误解的后果。因此要让学生走近文本,背景介绍不能走过场。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学生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学生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学生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学生的发言基本上将作者一家对老王关心的内容揭示出来了。
老师紧接着问: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同学们又一次进行讨论。不多功夫,有同学开始回答。
学生A:老王对作者是非常关心的,这从前面已经看到,而刚才我们所列的作者对老王的关爱,说明作者是“以善良对待善良”。
学生B:老王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给作者,“我”却将钱还给老王。老王收了钱,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但“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学生C: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学生D: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
学生E: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针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老师小结道:是的,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老师说: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末了,老师问学生:你们的周围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吗?你是怎能样对待他们的?请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
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老师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包括煤矿工人、暴雨天下的三轮车夫、盲人、山区的穷困生等)说:面对这些情景,你有什么话说吗?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学习本文后的体会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下课了。
这堂课教师的设计颇具匠心,教师的教学功底较深。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是十分流畅的。教师在这一案例中其实抓住三个问题发问。
第一问:是教师为解决课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上发问。作者对“老王”不够关心吗?为什么还认为自己是“愧怍”呢?
第二问,是教师的追问。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第三问,是教师为拓展而问。你们的周围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吗?你是怎能样对待他们的?
在层层铺垫基础上,文本内容拓展到关于如何关爱弱势群体这一问题上来。
课堂轰轰烈烈,学生热热闹闹,效果扎扎实实。这应该是一堂好课无疑了。在之后的多次听课中,我还是产生些不同想法,特呈现于此,以求探讨。
[案例随想]
其一,走近文本——把握课堂教学基调
教师在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后,作了如下小结:
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做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也许正是这一段话统领了整堂课的基调,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是的,作者在最后是说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在这里是将自己称作“幸运的人”,自然地将“老王”称作“不幸者”,老王在那个时代的确也是一个不幸者。但我们是不是据此认定,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在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爱不幸者呢?如果这样处理课文,显然将文章的主旨弄偏了,以此教学,整堂课的教学基调有问题。
教师在总结中称作者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做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这话看起来没错,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拉平板车的老人。职业似乎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学生于是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关爱在我们周围不幸的人。但如果仔细去研究一下作者文章所表现的背景,就会觉得这样的处理似乎太过理想了。
老王无疑是不幸的。在文革中还是一个个体者,再加上没有亲人的抚慰,只有疾病和困苦伴随着他,甚至连死也是如此屈辱。但在那个年代,杨绛所处的地位能比老王更幸运吗?杨绛一家的命运真的不错吗?“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其实在这样的年代钱钟书先生所遭受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看似淡淡的一句话,只是表现杨先生对苦难的隐忍。我们当然可以说,杨先生一家“平等对待老王”,但这种平等并不是说当时杨先生一家的地位有多高。从“文革”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知识分子的地位是“臭老九”,越高级越反动,其地位甚至不及老王。从这一点来说,作者说自己幸运至少还表明,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里,“我”竟然还得到好人的关照。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关爱身旁的不幸者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因为杨绛一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著名作家竟然能关心照顾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我们更应该去关爱那些人啦。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误读了文本所造成的,如果背景是在现在这话肯定没错,但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肯定是不对的。学生当然不清楚文章的相关背景,但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这一特殊的背景呢?
课堂教学的基调应该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发挥。我注意到在《老王》一文教学时,教师也提供了时代背景,但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时代背景来为理解文本服务,这是十分可惜的。不要说学生,现在任教的教师也大多是文革后出生的年轻教师,对这一背景没有经历。因此,在备课时,更应该多找这方面资料,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背景材料,以免出现教师误读、学生误解的后果。因此要让学生走近文本,背景介绍不能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