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0期 ID: 353770

[ 石卉芸 文选 ]   

2009年中考文言诗文试题管窥

◇ 石卉芸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诗文试题,一般分为两大板块:侧重“积累”兼顾“感悟”“理解”的古诗文默写,侧重“感悟”“理解”兼顾“积累”的古诗文阅读。默写一般在“语文知识”板块中考查,阅读则和现代文一起,在阅读板块中考查。
  2009年文言诗文试题,秉承历年来的命题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默写”以记诵积累为基础,着重在识记的层面上。考查学生的能力
  
  以名篇(段)名句为主要考点的默写试题,从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80篇(段)优秀诗文中选材,而以课内篇目为主。在理解和运用基础上默写的试卷明显减少,根据上下文默写填空的试卷明显增加。试题题干表述更加简洁,考点更加明确。考查的能力层级更加明晰。主要题型有两种,一是单纯的识记默写题,如上海卷(默写18分):
  1 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_____。(《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 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4 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一是以单纯的识记默写为主,辅以少量的在感悟理解基础上的默写题,如北京卷“默写”中的第4小题:
  4 《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阅读,设题贴近教材。以积累感悟为基础,着重在理解的层面上考查能力
  
  绝大部分试卷中的古诗词阅读。是以主观简答题为主。取材两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的试题明显减少,从课本取材设题的比例较往年有所加大,题型与教材的关联更加紧密。如河南省卷《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共两道试题:
  20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1 在下阕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题侧重考查“理解”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能力,21题侧重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感悟能力。《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课后有这样的练习题:“1.《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2.《渔家傲》所描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其中,第1、第2小题的第一问,与第20题的考查点相同,都是检验对诗词意象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整合练习第2小题的第2问和第4小题,就是第21题的原型。读文取材课本,题型和考点源于课后练习又不等同,考点集中,指向明确,是2009年古诗词阅读试题的主流。
  
  三、文言文阅读紧扣“浅显”。着重考查“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大多从课本取材,就一篇课文或选段设题,纯粹取材课外阅读的试题以及课内外对比阅读的试题相对减少。考查欣赏评价能力的试题,“从……得到什么启示”之类的问题,也相对减少;基本没有出现考查词法、句法的试题。统计全国各地的试卷。比较趋于统一的考点有:朗读停顿,词意理解,重要句子的翻译,段意(文意)的理解和概括。如:
  1 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E赏。
  C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山东烟台卷)
  这类胚以“理解”为基础,侧重考查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养成的诵读文本的能力。
  2 对下列选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 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谢:感谢
  (天津市卷)
  3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
  ②欧阳修谪滁州
  谪:_______________(河南省卷)
  在这类试题中需要考生辨析或作答的,是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意义的字或词。它们或是古今异义字,或是通假字,或是古汉语单音节词等。能不能正确理解它们,关系到能不能正确理解句子以及句子所在段落的基本内容。它考查的是在积累感悟基础上。对常用文言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广东省卷)
  试题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对理解上下文乃至全文,都有着关键性作用。一般而言,这些句子中,有的字词有特殊用法,有的字词有特殊指代作用,有的句子句式特殊等。它的考查点是对文本基本内容的理解。但又离不开学习过程中的记诵和积累。
  5 第三段与第四段所写的景、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吉林省卷《岳阳楼记》阅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河北省卷)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海南省卷)
  段意(文意)理解试题,考点依然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了感悟和理解,才能有正确的分析与概括。
  以上考点和题型,同时也是各种版本教材课后练习的主要设题点和主流题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核舟记》课后练习题)。“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与朱元恩书》课后练习)从这些练习题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上列举试题的原型。
  贴近教材设题,审题无障碍,有利于有效检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取材于课本,符合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实际,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科学性、基础性和适切性。
  综上所述,2009年的文言诗文试题,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关于文言诗文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题给初中文言诗文教学以下启示:
  1 文言诗文因其历史和语言的特殊性。有着不同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根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课程要求,“积累·感悟”和“理解”是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与方法,也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核心要求,更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养成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点,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达成文言诗文的教学目标。
  2 现行教材根据课程要求。调整了文言诗文的比例,增加了文言诗文的数量,强化了文言诗文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现行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钻研教材、学好教材、用好课本,一丝不苟地完成课后的练习。认认真真地按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要求记诵积累、感悟理解,在学习实践中,有机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文言诗文的教学科学、有序、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