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由来
时下,人们对于大规模考试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越来越关注,除了圈内人的评头论足之外,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自然也会说三道四一番。
粗略浏览一下近年来上海及周边地区高考与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内容,大致有这么几大类:一是亲情、友情、故乡情的抒发;二是对历史名胜的吟诵;三是托物言志。借题发挥;四是吟风诵月,春呀,秋呀,风呀……这几类选文中不乏内容厚实,对考生具有积极启迪作用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或矫情卖弄,或题材重复老套,或故作深沉,让考生捉摸不定,更无切身感受的作品。由此引发了一个长期以来始终值得认真思考却又常常被忽视了的问题:大规模考试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究竟有没有“度”的制约?
语文试卷中,阅读文本是命题的支点与依据,文本的优劣、高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试题的命脉。考试文本的选择有别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是两者功能的不同所决定的。课外阅读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思想的积累、文化的积累与语言的积累,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篇目选择相对宽松,有不受制约(或较少制约)的自由度。而作为考试的文本尤其是大规模考试的文本,因其独特的选拔功能,必须受种种限制,除了首先考虑文本从内容到表达形式对不同属性(如不同地域、民族、性别、城乡等)的考生是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之外,还必须考虑它的导向性、适切性与规范性。
导向性即文本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基调;适切性指把握文本的难易度,内容贴近考生学习实际、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规范性则注重文本语言的规范、得体、连贯与通达,避免使用晦涩的语言,不给考生带来阅读时的语言障碍。不然,在大规模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文本一旦失去了“度”的制约。无异于一个量具本身出现差错,测量的结果自然也就失去了真实性,由此必然会影响到试卷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等。本文主要对现代文阅读文本选择的导向性与适切性作一阐述。
导向性
大规模考试的阅读文本所阐述的观点或抒发的感情对考生应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作用。让考生阅读之后甚至考试之后产生一种潜在的感染力,从而阳光地面对社会、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具体地说,导向性主要体现在文本的时代特征与人文关怀两方面。
1 体现时代特征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以为,凡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上乘的作品皆可入选大规模考试中语文试卷的阅读文本,那是一种无标准也无节制的眼光。文学史源远流长,令人瞩目的作品不计其数。远的不必说,即使上个世纪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的作品,在今日90后的考生看来,也没有了亲近感,时代的隔膜与语言的隔膜,使人产生阅读的疲劳,这样,就不利于考试目标测量的真实性。注重阅读文本选择的时代性的理由还在于考试在实质上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只是测量或检验方式有所不同罢了,不存在“教”是素质教育,而“考”是应试教育的说法。“考”与“教”绝不是对立的,而应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考试,同样承载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的任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早已不复存在。
因此,社会的热点、焦点也理应成为考试文本选择的题材之一。为了阐述方便,以2005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为例加以说明。2005年有两大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二是划时代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相对论”发表五十周年。前者关乎全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和平战胜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后者是对一位为人类社会前行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精英的崇敬和纪念。两者都可考虑选择相关的作品作为考试的阅读文本。思考再三。命题者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历史的沉思与警示,给考生的感悟与启示也是丰富的,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于是,选取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散文《回望昨日的感伤》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此文以“感伤”两字贯串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这场战争的深深悲哀之情,不仅内容厚实。更表达了对人类这段黑暗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充满时代特性的选文在思想内容的导向上无疑是积极的、健康的。
相比之下,2009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专家与通才》的文本,在注重时代性方面似乎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在考生眼中,阅读60余年前的文章,正如选文中所说“不是幼稚,便是隔膜”,毫无时代感可言,加之语言的因素,阅读兴味索然,难以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又如何感悟时代的色彩?
2 注重人文关怀
上述所举高考语文卷中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感伤》,仅仅是为了说明选文的时代性,并不是要求在选择阅读文本时只遵循一种途径、一种眼光,弘扬传播人文精神同样是选文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因政治气候的原因,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一提及“人文”两字,就如触犯天条。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制度的民主进程加快,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度正在日益提高,考试文本中怎样显示人文关怀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因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无处不在,而学生受年龄、阅历、思想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对人文内涵认识有限,因此在选文时应充分考虑考生因素。
2006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选了一段有关文坛大家冰心的文学历程及其成就的散文。冰心是考生所熟悉的文学前辈,与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相比,文章内容不仅仅昭示冰心是怎样从封建家庭中一步步走向“五四”运动的火热斗争中去,又是怎样在斗争中磨炼提高的,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她所具有的伟大人格精神,旨在说明人格的伟大是第一位的。相信这样的选文对广大考生人格的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教化作用。
200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选了散文《西湖重》,文章先谈西湖风景美,物产丰裕,紧接着转向杭州历史,赞颂了当地的人文之美,提出了风景之美与人文之美孰轻孰重的问题。尽管在考试时解读这样的材料。也许可能会粗糙匆忙,但文章的中心题旨在导向上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样的例子在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一文中也得以体现。该文看似以美化城市环境为主题,但深究一下,在美化城市环境的深层,恰恰是以提高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程度为主线,旨在引导考生去感悟花卉装饰既是评价一座城市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又是切合当前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试题的设计上也就有了出彩之处。如第20题“2010年5月1日,学校为庆祝上海世博会开幕,计划在校门口摆放花卉。请依据文中花卉装饰设计原则,从下表中选择两种最合适的花,并从欣赏的角度写出观赏效果”。(表略,表中提供了花
名、花期、花型、花色)此题特点是,既测量了考生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
由此可见,文本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从而引领考生感受时代脉搏,是大规模考试中文本选择“度”的重要方面。
适切性
高考文本选择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度”的把握上。所谓的“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阅读没有“陌生感”,不产生人为的障碍,尤其应避免因地域差异、方言隔阂而影响内容的理解;二是要贴近现实生活,内容和呈现方式必须吻合接受测试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有些文本从局部看,有一定可读性。但从整体看,因作品内容的局限性或是语言过于地方化,一旦作为选文可能对某一考生群体发生倾斜,从而失去了考试的公正划一。因此,此类作品一般不宜选作大规模考试的文本。然而,有时候命胚者常常会忽略了这一点。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被称作“经典”的《灯笼红》一文,即是一例。《灯笼红》是作者牛汉所写北方农村祖母对孙辈的一种关切之情。第一。牛汉作品能否称得上“经典”暂且不论,就其文本内容而言,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铺天盖地,显得有点“滥”;第二,因受其农村生活的制约,内容比较狭隘,立意也缺乏深度;第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让上海考生读来难免有困难。例如:
第三自然段中: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
第四自然段中:……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
第五自然段中:……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
别说是一个并经世事的十八岁的高三学校。就是不经历过北方农村生活的成年人。读这样的文章也心累!在考场中硬着头皮读这佶屈聱牙的文字,哪里会产生什么美感和愉悦!还是不作为高考阅读文本为宜。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春声和春深》一文,纯属作者对南方“春深”的描绘,文笔细腻,感受独到,没有丰富生活阅历是难以体会这个“深”字的。不失为林斤澜写作风格的典范。但是。这样的选文,一个十八岁的孩子阅读后恐怕难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就文章内容而言。似乎也与学生生活现实相去甚远。其次。又因为选文内容过分“虚”,考生在阅读时缺少实在的抓手,加之语言的“地方化”倾向比较明显。在十分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要考生作深入的理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至少有一种审美的疲劳,结果就是不但没有了美感,而且会因阅读障碍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此类文人咏物的文章并不适宜选作高考阅读文本。
再如200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选用了《中国瓷器》一文,内容的专业性过于显著,一个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迫使其在考场中去阅读有关中国瓷器的“胎质、瓷釉”以及釉面“烧结火候”的过程,还要知道传统细瓷“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是否有一点强人所难?一是初三的考生毫无此类生活经验与实践经验。二是在说明中国瓷器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专业术语无疑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难度。这一类选文作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未尝不可,但在极其紧张、时间有限的考试中选用,对广大考生而言绝无半点阅读亲切感。而且还会由陌生而疲劳,由疲劳而产生阅读的厌烦。选文是构建试题的命脉,由于选文的“度”没有把握好,由此而设计的试题多半是牵强或脱离实际的。
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大规模考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我们也应当注重体现应有的时代性和人文性,并且要反复论证阅读文本的适切性,不能以个人喜好或仅以经典、美文的标准来决定取舍,否则,不但会折腾得考生不知所云,更将失去考试应有的测量价值。
大规模考试是严肃的。应集科学性、公正性与规范性于一体。本文所述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选择应有“度”的制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期待参与大规模考试的命题人员努力以优美而贴切、规范而严谨的阅读文本展示在广大考生面前,以使莘莘学子从中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