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宝库的积累。面对当夸社会已然进入的信息爆炸时代,面对读“书”向读“图”的转变,我们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想呢?显然,一个人一生的阅读量是十分有限的,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文本就成为人生阅读史上的首要问题。其实,谁都知道要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方式的“图文”进行阅读,但是,快餐文化文本的诱惑,尤其是进入读图时代的大量快餐图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引力在诱导我们不得不减少和放弃精英阅读,从而阻遇我们获取更多有用和有效的知识,以提升我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就像一个贪婪的获取者进入到金山银海的宝库中那样,在满目金碧辉煌当中。你究竟要挑选什么?于是,你的价值标准就决定了你的选择。你不一定要挑选最值钱的,但要挑选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的图文。然而,我要强调的是,有一些被公认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通灵宝玉”——具有普世价值的文本是必须选择的。读什么是你一生一世的精神取向,也是你构建自我思想与世界观体系的筛选过程。所以说,挑选什么样的文本来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而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似乎就并不怎么重要了,那无非是精读与泛读、粗读与细读之间的选择而已,这些问题会随着你阅读经验的增多迎刃而解。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阅读后的思考。也就是说,学会了思考,你就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寻宝,不断扩大知识积累,巩固知识基础,从而在思想的磨擦中点燃火花,在触类旁通中获取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营养。这才是你寻觅到的一条读书的路径。而随着读书量的增加,你的思考面和思考的深度。以及理解的高度就益发宽广、深刻和高蹈。一旦在读与思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你的读书就会显现出无比巨大的有效性。我常常遇见一些阅读量非常大的人,他们能够把许多典籍倒背如流,但是一旦进入自我阐释的层面,他就失语:还有一些教师,让他独立分析一篇新的作品就傻眼了,倘若不是知识积累不够用的问题,那就是他没有能够具备思考的能力。看起来这都是一个读书的常识问题,但是,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最基本的技能。没有思考的读书只能培养书蠢,只有读后进入自主思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