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0期 ID: 353764

[ 陈寿江 文选 ]   

从文本、背景和意图看《谈骨气》的中心论点

◇ 陈寿江

  吴晗的《谈骨气》作为议论文体的保留篇目,曾多次选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新课标颁布实施后,仍有多家出版社(如北京版、沪教版、冀教版等)的初中语文教材选作课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既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读者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关于《谈骨气》的中心论点,似乎早有定论并已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共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不同侧面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此前的教参就是这样解读的,不少语文教师也都是按照这样的解读来教的,此前的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也是按照这样的解读来设置的。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谈骨气》也力主此说,其教学设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在网上搜索发现许多教师《谈骨气》的教学设计和他的大同小异。有的近似翻版。尽管如此,但仍不时听到质疑的声音。比如,钱先生在执教《谈骨气》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就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存在表述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徐江先生认为《谈骨气》的中心论点不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是“阐述什么是骨气,怎样做才算有骨气”。但是,学生的质疑,已被钱先生“成功”地释疑解惑了;徐江先生仅是从《谈骨气》的中心论点如果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应该怎么写和重新诠释论证、论据的含义两个方面建立新说,说服力有待加强。如上所述,关于《谈骨气》的中心论点,过去和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笔者则认为是“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下面拟从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互为关联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或许对当下的议论文教学有一定启发意义。
  第一,从文本层面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置于篇首。而且又是一个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判断句,给人留下了开宗明义的深刻印象,似乎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了。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文章开头说了什么上,还必须关注后文是怎么说的。细读全文。通过理清文章思路,我们发现文章说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后。先是引用孟子的话解释什么是骨气。然后紧承上文说“我国……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这里,必须注意“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两句话对前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表述的限制,即作者所说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显然不是指从古至今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而是指的“很多”和“这些”。钱梦龙先生执教《谈骨气》时,有学生质疑“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表述不严密。联系上下文语境,在这里完全可以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实在犯不着绕一大圈去引证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关中国人的具体所指来解释本文中“中国人”的具体含义。徐江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这没有错。但是,只有在“中国人”之前加上“很多”或“这些”的修饰,才是“中国人”在这一特定文本中的确切所指。即使如此,“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也仍然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且看下文:作者紧接着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对骨气的内涵加以界定并交代写作意图:“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文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显露无遗:就是要用“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教育全国人民。在这里。千万不能忽略“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值得我们学习”两个关键短语,因为下文列举的三个有骨气的典型事例既可以用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和支持“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主张。或者说是阐释骨气的三种主要表现。抓住这两个关键短语,我们就会明白下文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旨在怎样学怎样做才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即像文天祥那样“富贵不能淫”,像古代那个穷人“贫贱不能移”,像闻一多那样“威武不能屈”,就算有骨气。因为他们都是“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文章结尾再次强调写作意图并联系现实,点明题旨:“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在这里,孟子的话“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与前文所说的两个关键短语形成呼应,即作者无论是列举三个典型事例。还是引用孟子的话,是因为直到现在还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骨气的本质是“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我们现在的进步事业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遇到困难怎么表现才算有骨气?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至于我国当时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只能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来回答。
  第二,《谈骨气》是应时应事而写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具体交代写作背景或现实针对性,但在发表的当时,广大读者是心知肚明的,也是容易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因而也就没必要特别交代。但当时的读者知道,并不意味着今天的读者也知道。尤其是今天的中学生,与那个年代相隔较远。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比较陌生,确实需要我们借助当时的社会语境,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真正走进文本。查阅人教社语文教材课文的预习提示,有这样一段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文字:“这篇议论文最初发表于1961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教师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应据此具体介绍一下我国在1961年遇到了什么困难。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可谓内外交困。国内,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正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国外,苏联在卡我们的脖子。不但早已终止对我国的援助,还逼我们偿还外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的封锁;还有印度在我国边境不时挑衅。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帝修反和国内阶级敌人正掀起反共反华大合唱。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毫无疑问,就是要有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要有自己的骨气——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坚信我们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这就是作者在当时重提骨气、强调要讲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