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0期 ID: 353757

  

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 马 红 李 震

  《一双手》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已欣赏到了无数双含义深刻的手:那伤痕累累的水手的手是叔叔于勒的手:那记忆中红活圆实的手是“我”儿时好伙伴闰土的手;那搭在髀间的手则是圆规似的杨二嫂的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作家姜孟之去欣赏那双被作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奇手的“一双手”!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屏幕显示)惺忪 镐 老茧 穴 垧
  师:请同学们认读课文和附录中的生字词。
  (师指生读)
  师:学好生字词是我们打开文学大门的金钥匙,同学们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字要规规矩矩地认,认认真真地写,扎扎实实地记,自觉地积累。
  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屏幕显示):(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2)他的职业是什么?(3)用简单的语言概述课文的内容。
  (学生诵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生:本文主人公是张迎善。
  生:他是一位林业工人。
  生: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张迎善的一双手。
  师:这双手很特别吗?
  生:这是一双外形非常丑陋的手。但他又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双手究竟丑陋到什么程度?他又是如何创建绿色宝库的。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试着不看课文说一说,这双手长什么样子?
  (屏幕出现:这是一双——的手。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生: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生:掌面非常厚,长满了老茧。像鼓皮一样硬;手指特别粗大,手指头就像老甘蔗。
  生: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指甲的地方是四条裂纹,形成两个“人”字;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师:他的手指怎么会没有指甲。还要缠线呢?
  生:因为他天天种树,把手指甲磨掉了,缠线是为了治手裂。
  生:特别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用数字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量一量你的手有多大?
  (师生互动,通过比较体会这双手之大。)
  师:看来这双手长得非常难看。难怪作者说他是——
  生(一起):半截老松木。
  (生一边回答,师一边板书手的特点,注意板书成一只手的形状,但不要连起来。)
  师:这双手怎么会长得这样丑?
  生:因为他天天都在种树,都在劳动。
  师:那他又种了多少树呢?
  生:这双手每天要种树1000多棵,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生: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生: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
  师:所以作者又说这是一g2--
  生(一起):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板书。想想将板书连成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思考片刻,基本能看出是一只左手的图形,然后学生上黑板将板书连成一只大手,但手掌处是空白。)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能让这只手再丰满些,美丽些?
  生:(在手掌处画上一些小树,还有河流)他称草根、树苗都是“草根根,树苗苗”,就像称呼小宝宝一样,河流是它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为他画上了小树和河流。
  师:你是在用心看书,用心体会。课文中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喜爱的程度。
  生:(在小树上方添上了太阳,光芒四射)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温暖,所以我要让阳光时时伴随着这位林业工人,让他天天开心,时时愉快。
  (学生们鼓掌)
  师: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我们也希望阳光能天天伴随着你。
  生:(添上了一枚五一劳动奖章)事实胜过一切,奖章胜于雄辩。
  (学生们边鼓掌边笑)
  师:看来这真是一双与众不同的手,如果现在你看到了这半截创建绿色宝库的老松木,你还会说他丑吗?
  生:如果说这是一双丑陋的手。那他丑得有内涵,有价值。我喜爱。
  生:我对他更多的是敬佩,等我长大了。要发明一个机器人,让机器人来植树,让张迎善休息休息。
  师:希望你能梦想成真。
  生:这是一双美手。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看来美丑不能仅仅从外表判断。正如培根所说的:“只有美的德行和美的外貌结合起来,美才能发射出真正的光辉。”现在,请一位同学带上自己的感情来诵读课文中描写这双手的语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一生朗读)
  生:总体来说,我觉得读得不错,吐字清晰,声音也很好听。清脆悦耳,热烈而有感情。
  师:再具体一点。
  生:他在读“半截老松木”时,显得特别的严肃,读到“草根根,树苗苗”时,显得特别的亲切,而读到第19节时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清晰的西北岔河水。
  师:用声去读课文,用心与生命对话,刚才的朗读再次点燃了我们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
  师:“看手知人”,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双奇手,那么拥有这双手的主人公又有哪些美德呢?
  (屏幕出现:这是一个——的人)
  生: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非常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他不讲究吃和穿,朴实无华。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的手指头都染成了黑色。而且还缠了许多线,我想他的衣服一定是很朴素的,也许还带着补丁呢;皮肤肯定也是黝黑的,是小麦色(许多学生笑)。他每天都拿着锄头,整天想的就是如何种树,伺候好这些小苗苗。
  师:看来你真是把书读活了,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还富有想象力。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大的魅力在于表面是写一双手,实际是写一个人。写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人。
  师:你把老师想说的话都给说了,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独具慧眼,选取材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篇文章通过对一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朴实无华、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形象。
  (投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朴实无华、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师:张迎善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歌颂,我觉得他的德行、言语完全可以和感动中国的人物相媲美。还记得在200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是这样描述钟南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钟南山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当为杨利伟颁奖时,主持人说道:“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 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投影出钟南山、杨利伟的颁奖辞)
  师:现在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写颁奖辞时,大家既可以从总体来概括,也可以从细微处人手。以小见大。
  (学生写颁奖辞,大约5分钟)
  生:张迎善,一位普普通通的林业工人、他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5年间,他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你说他还普通吗?
  师:用数字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办公室是大山,他的工作伙伴是小树,他的皮肤总是黝黑,那是被太阳晒的;他的衣服总有尘土,那是被风吹的;他的手总呈黑色,那是被泥土染的:他就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林业功臣32岁的张迎善。
  师: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张迎善高尚的品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既欣赏到了天下第一大手,一双奇手,更是认识了一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歌颂、去赞美的林业功臣。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手,或大、或小,或细腻、或粗糙,但希望这双手的主人能给予它美的德行,用这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蔚蓝色的天空,让自己的生活因为有这双手而变得更加精彩!
  
  对话
  
  李震(以下简称“李”):我知道:你在去年春天设计了一个研究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在全国中语会立项;听了你的课。我感到你好像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地做出探索。
  马红(以下简称“马”):是的。我认为,搞语文课题研究很有必要。一是围绕着课题加强学习,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二是围绕课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李:你说得对。我记得你在设计方案中描述自己的研究思路时是这样的:“理论思考一课例思考一总结反思”。对一个青年语文教师来说,对教学现场的思索非常重要。你的这堂课应该是一个思索的课例。
  马:从我个人来说,在上课前,我是精心地预设。这篇课文我教过多遍了,但是。我还是细心地一遍遍阅读。又找来了很多参考资料来帮助我理解。通过阅读和思考,希望能找到一个较好的方案。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怎样来突出重点?我想,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来揣摩,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它就有了突破口。
  李:是的,突破口选好了,再通过对话来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人物美好的心灵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了。有了好的预设,不一定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有赖于课堂过程中相关条件的支持和保障。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性的世界,也就是说,语文课应该有阳光般的温暖,有一个自由表达的言语氛围。有一个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我非常欣赏你的导语——“那伤痕累累的水手的手是叔叔于勒的手;那记忆中红活圆实的手是‘我’儿时好伙伴闰土的手;那搭在髀间的手则是圆规似的杨二嫂的手”。
  马:我主要是想通过导语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
  李:是啊,这个导语好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于勒、闰土、杨二嫂这三个人物学生是熟悉的,作品中都描写了“手”;二是三个人物的手都体现其特点,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三是在“手”上做文章,自然过渡,形成了知识的“增长点”。
  马:“增长点”就是所谓的“生成”吧。
  李:我刚才说过,精彩的生成有赖于课堂过程中相关条件的支持和保障。不是任何时候都会生成的。比如,你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环节:“边读边思考(屏幕显示):(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2)他的职业是什么?(3)用简单的语言概述课文的内容。”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的落实,是要学生有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言语的实践来完成,学生要阅读,要提炼,要概括。同样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运用的言语不同。这就为课堂生成提供了感性的言语环境。
  马:我也没有想到这么深,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预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李:课是上完了。你比较满意的是哪个教学环节?
  马:关于“手”的讨论吧。
  李:也是课文主体性的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最重要。你之所以满意,大概是因为通过对话,边讨论边板书,完成了预设的任务。
  马:这些讨论和板书,都紧紧地扣住了文本。我非常欣赏学生使用文本中的词语回答问题。这些词语。已活化在学生的心里。这样,就会在共鸣的基础上一起心跳,在吸收中表达,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到了实处。
  李:你说得很对。不过,我觉得你这部分教学预设的太多,而后半部分有许多精彩的生成。我很欣赏。在师生达成共识“这是一双美手”之后,你组织学生朗读。正如你所说的:“用声去读课文,用心与生命对话。”
  马:我希望通过朗读,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
  李:这个教学环节虽然不长,但却是你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前面引导学生用词语回答问题。这里引导学生用朗读来体验文本。把字符和声符结合起来,由文字的层面上升到声音的层面。这就会生成出新意,这个言语的世界就会更为感性。美国学者雷·韦勒克和奥·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每一件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里再生出意义来。”汉字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完美体,通过朗读,由形思意,由意现声,节奏有了,神气有了,情感有了,精神有了,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心灵的脉动和情感的流向。
  马:朗读会产生想象。通过“带上自己的感情来诵读课文中描写这双手的语句”。学生“似乎看到了清晰的西北岔河水”,就是效果。
  李:这篇课文,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人选,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人选,可见这篇文章很有特点,很多编者都喜欢;但这篇文章又比较浅显,这样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执教、如何拓展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联系了“在200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两段颁奖辞,让学生仿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两个学生的发言,都很个性化,都有创造性,都是在言语实践的感性世界里的自主探索。都是在言语实践感性世界里形成新的视野。
  马:我没有想到这么多,但是,和李老师交流,使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与深度的反思。
  
  马红老师参加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会课活动,选了《一双手》。当时我是评委。马老师上完课和我交流时,希望我能点评一下。不久就把课堂实录发给了我。对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听了不少课,有全国赛事,有省市赛事,我一直都在思考着关于“预设”和“生成”这个问题。什么是“生成”?语文课堂上的“生成”需要什 么语言环境?语文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是值得肯定的吗?因为考虑不成熟,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但我常常围绕着这些问题看课、读书和思考。
  我感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的“生成”存在着许多误区。为什么在一些示范课上,学生的回答往往和教参上的答案差不多?我研究过五六份《一双手》的教案,有初中的,也有小学的,教学方法不一,如有“计算启情”“圈数促情”“拓展丰情”。有“圈点批注”“展示评价”“记录归纳”“汇报交流”,有“导入新课”“朗读思考”“小组合作”“评品发言”,殊途同归,最后的主人公品格和境界的归纳几乎都是一样的。究其原因,学生课前预习了,往往先入为主,这种“生成”不是原生态的,我称作“假性生成”。还有。课堂上学生复述课文,这是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是“生成”的前期准备,不是课堂“生成”。第三,“生成”缺少基础,显得空泛,我称之为“贫血的生成”;在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联系”,包括联想和想象,就像“于勒的手”到“闰土的手”,再到“张迎善的手”,有联系就会有生成,前理解的内存多了,生成创造的就会多。第四是旁逸斜出的“生成”。有些示范课过于“联系”,使教学内容无限膨胀,无限链接,结果“得鱼而忘筌”,“鱼”是内容,“筌”是言语形式,实际上就是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其他课。
  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在感性的世界里,没有课堂的感性就没有有效的生成。什么是感性?《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同,相对于‘理性’。”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用康德的感性论来理解“感性”。就是“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和理性》一文中说:“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的魅力”。从《一双手》来看,“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聚焦这样的句子,可以理解言外之意,血肉胜过钢铁,从坚韧中看出人物的坚忍不拔。让学生好好读读“亏得”,由声音到意义,由意义到情感,品味品味“庆幸”和“赞叹”,这种“生成”就是原汁原味的。是富有智慧的“生成”。一个看似简单的词,但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世界,一个意义世界。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这种言语形式中的张力作自觉的追问,这样课文就有了光亮,教学也就有了亮点。
  “生成”是富有创造性的。有生命的文字。一旦读者接触,去解读,解读的活动和文本的意义碰撞,就产生绚丽的火花,文本被照亮,师生的阅读也被照亮。王尚文先生说过“创造性的感知活动生成文本的意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北德意志博物馆大墙上的醒目的名言:“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多么富有哲理啊。有了人,便展开了生命,便安顿了生命,便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言语的主体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生命体。因此,生命体的言语必然洋溢着心灵的声音和饱满的精神气质。这就为“生成”奠定了丰满的精神基础。因此,在言语生成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意义的世界,也是精神的世界。但是,在特定的境界中“生成”也是有“意义领会上的差别”。僧肇在《维摩诘经》注中说:“万事物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言语在感性的世界里生成,也反映了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里生命实现的样态;而且提高了言语的境界,也就是提高了心灵的境界和精神的境界。
  再回到马老师的课堂上来。我非常喜欢为张迎善写“颁奖辞”这个细节设计,这不是马老师的独到设计。应该是借鉴了其他教师的,因为网上很多关于这课的设计都有这个教学环节。这个教学环节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一是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对整堂课起着总结和升华的作用;二是由读到写,是“生成”的一次综合检阅;三是提供了案例——钟南山和杨利伟的颁奖辞。如果是让学生为钟南山和杨利伟写颁奖辞,未免游离太远,而把钟南山和杨利伟的颁奖辞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读,这样情境就有了,范例就有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张迎善写颁奖辞,回归到课文,真是水到渠成,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了。情感状态有了。学生走进了张迎善的生命圈。从张迎善那里充实了浩荡振奋的生命力。欣然享受生命的创造之美。这种课堂生成就保持了内部的体验性和外部的开放性。
  开放式的对话直接诱发课堂有效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有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相互分享。课堂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存。实现了不同的内心世界之间的交流。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表达得更准确一些。更生动一些。海德格尔对凡·高的画《一双农鞋》有着精彩的理解和生动的“生成”。他是这样说的: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句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艰韧和滞缓。鞋面上黏着湿漉漉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迫近时的颤栗。
  海德格尔否认艺术品的作者是其源,认为艺术才是其本源。他举凡·高的《一双农鞋》为例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文艺观。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在与《一双农鞋》对话时,关系是平等的、友爱的、轻松的、合作的。形成了开放式的心灵对接。从艺术语言人手进行破译。我们读到的文字也是非常富有感性的。如果在感性课堂上对话是有等级的,有霸权的,沉闷的,那么就容易使人将自己的生活阅历隐藏起来,就不会将心灵对接。就不会进行心灵对话。
  我们从海德格尔对《一双农鞋》的对话解读和生成来看,前理解非常重要,如果海德格尔不懂艺术,就不可能有上面那段丰富而又充满感性的文字。事实上,语文课堂上的“生成”,就是对“前理解”的丰富和提升。对于“前理解”和“生成”的关系,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这里就不再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