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15届,叶圣陶先生的“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写作思想始终是大赛评选优秀习作的准则,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出了真我,写出了个性,写出了文采”。本期我们选取两篇大赛优秀作文。特请当代著名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魏润身教授予以评说。他的见解发人深省。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谈到自己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的时候说:“《尤利西斯》既是犹太人和爱尔兰人的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我本人的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圣父和圣子关系的描绘;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
詹姆斯·乔伊斯对小说主题的阐释可能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颠覆。因为在多少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断强调的是清晰的结构,鲜明的主题。如果依照乔氏所言,那不一下子全乱了?其实,我们既可以认为《尤利西斯》有许多主题,也可以认为它没有主题——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它传递给我们的主题信息却丰富得不能再丰富。主题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的主题到底好不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中华第15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的一等奖获奖作文中。吉林省辽源市第五高中的赵松春同学写的《跨越》一文,以象征的手法——台阶,抒写了作者对高中生活的反思。更表达了他对今天生活的困惑与迷惘。
这篇文章没有直接表达对高中学习生活的肯定或否定。文章主人公“他”如果不是按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过那种“上下楼梯式”的高中生活,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四年后。也不可能以“出色的成绩去了一家很好的外企”。按理说“他”应该感谢恩师和母校,可是,几年后本该“前途无可限量”的“他”,却陷入了更大的迷惘与困惑,“站在母校的楼梯口处”,看着这些“那么矮又是那么稳”的台阶,“他”向自己发问:“真正地曾经跨越吗?”“他”怀疑起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从大学到外企的跨越,如果那是真正的跨越,今天“他”就不会如是“平庸”了。
这真是一个悖论。人生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生命的升华。可是此次升华的结果却是郁郁苦涩的平庸。如何去评价与判断自己步履的曾经呢?
“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对走过的路迷惘,对未来的路不知所措。他茫然,他无奈,所以他“失落地离开了”。
这篇文章的主题写的到底是什么?因为他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现实本身给他与读者,留下的不外是深深的思考与感喟。
其实,作者抒写出今日的失落。恰恰是认识上的一个“跨越”。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他从高中生活的反思中,质疑自己步履的曾经——那是真正的跨越吗?而今天的他有了这样的反思与认识,这恰恰是自身认识上的跨越:具体到写作上。恰恰又是拓展开掘作文题旨上的一个跨越。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学生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主题思想。为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这种做法没有错,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对文学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趣味,否则不常写文章的我们,可能有不少人还难于企及这篇《跨越》作者的高度。
歌德认为:“作为诗人,我的方式并不是企图要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不喜欢在自己的诗歌中只给人单一而抽象的思想、观点、或是什么理念,而是人的一种鲜活的流动的情感信息。笔者认为,主题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情绪的宣泄,意趣的指向,境界的展示,哲理的感悟,心态的流淌……其实,主题的多义就是思想丰富、性格复杂、内心冲突的综合与融汇。凡是主题信息丰富的文章,就一定耐人寻味。清代文人沈偶僧、江丹催在《古今词话》中说:“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又似尽而不尽者。”此言看似谈的是文章的结构、结尾,其实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是表达了一个直白的主题。再用什么技巧去收尾也是无济于事的。“尽而不尽”的效果在于主题的隽永与丰富,是耐人寻味的思之不尽。它的魅力在文章的意蕴上,技巧不过是雕虫小技,作用微乎其微。让我们共同欣赏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一篇散文《古九谷瓷瓶》: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872)年代的珍品。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他是因为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味儿。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若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500元?”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是太高了。“要是200元么,还可以……”“别开玩笑了,在古九谷瓷瓶中,它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他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见到这只瓷瓶起到如今,十年中简直被迷住了心窍。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能登岛,欣赏这只小瓷瓶。他越看越喜欢。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为悬崖峭壁上的一株鲜花。绝对可望而不可即。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唯有那只古瓶依旧装饰在临海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从十年前的500元涨到了7万元。据物主说,十年中,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刻,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只瓷瓶。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保护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这是由于大二郎已经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条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大女儿竟然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可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都免掉了。为瓷瓶什么都不惜牺牲。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异的柜台上。“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十年前满头蓬松的鸟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的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然失色。但是,莫名其妙的心思油然而生,他还是想把它弄到手。然而,店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也是刚刚才知道它根本不是真品。
经过了无数唇舌。结果双方以2000元的价格成交。这价格比真品便宜,比赝品要贵。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桌子正中,一起对饮。二人
只是默默地举杯,直至皎月临窗……
这篇文章到底写出了什么?岂止是一言难尽,即使是我们慨叹感喟再三,恐怕也难以尽述我们心中的缭绕与萦回。
这就叫主题多义,笔者不想用理论与概念为其定义。歌德说: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这篇短文最好地阐明了什么是主题多义。如果你喜欢这篇,如果你读后难以释怀,你就应当理解了主题多义的张力与魅力。
中华第15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的一等奖获奖者帕丽札提,面对着“牵手”这样一个总题目,既没有像许多同学那样去写“牵住某某的手”,也没有写“与某某牵手”,而是写了一篇名为《牵手不乖的孩子》。为什么非得牵手不乖的孩子呢——
在大多数同学“挑灯夜读”的时候,帕丽扎提在给上夜班的妈妈做晚饭。妈妈深夜12点半到家吃上了饭,她才“写还没有完成的作业……”——难道她不是一个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帕丽扎提做事情从来不全力以赴,但是她“有准备,留有余地,从容不迫更会成功”。不使拙劲而能事半功倍,难道她不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好孩子?她“偏偏就爱看电视”,因为她“从智恩身上学会了诚实;从长今身上学会了坚持;从姜虎身上学会了勇敢”,即使是看广告,也使她的“想象力得到扩充”,难道她不是一个最会从娱乐中学习的好孩子?她“喜欢把看书的时间用在看云朵上……”,大自然的陶染是对人生最纯净的洗涤,难道她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最会享受阳光、季节、风景,最乐于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而去冲动创造的好孩子?小作者提供的主题信息何其丰富,所有的“不乖”“违规”都是优秀、可爱的所在。“牵手”这样的孩子只是她的渴望,但是她却诚实地抒写了自己最最真实的内心。希望学校,老师,家长——转换角度,变化思维,深入到孩子的世界认识他们,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不再歧视“不乖”孩子的“越轨”行为。
我们也不必把主题丰富理解为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非得表达千丝万缕的情感矛盾与波澜。我们强调的主题多义在于它在读者心中泛起的涟漪,使读者思之不尽才真正产生了审美共鸣。帕丽扎提提出的所有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静下心来一一认真思考吗?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已故著名小说家路遥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不能孤立地讲主题,它必然和人物、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如果你写不出矛盾写不出人物。也就没有主题。”如果帕丽扎提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写不出那么多不乖与不轨。我们便不可能发现她内心的丰富,以至波澜出主题的多义。
我们的作文教学在主题的开掘与拓展上,还应当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契诃夫认为:生活里是没有主题的。其实,如果非要我们来回答“生活主题”这个问题,那最大的主题就是活着,就是新陈代谢。但是,它又太空泛而不具体了。具体起来的主题就应当是多义的、丰富的——又是一言难尽的——这绝不应当仅仅限于文学作品,一切文章的丰富都会是饱满与隽永的,而不是直统统的单一。多少年来,许多人追求的一言以蔽之的归纳性主题,其实特别值得我们深入而深刻地反思。好文章提供给人以更大的遐想空间、思索空间。令人思之不尽回味不绝。这不就是多义与丰富吗?
打破单一而鲜明的主题常规,不管是鲜活与跃动,还是迷惘与困惑,只要能在读者心中荡起几道涟漪,引出小小的共鸣,这样的文章就有了可读的意义与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不必希冀学生的文章要多么地振聋发聩或别具一格——哪怕只是淡淡的愁绪,些许的感动,就足够了大家,新鲜了读者。就堪称为好作品。
不少人都看过唐伯虎的《川上图》,画的是一个人牵着一头毛驴过桥,桥下流水潺潺,毛驴害怕,死犟着不敢上桥。赶驴的使劲拽它。整幅画面生动活泼,寥寥数笔简洁明快。据说这幅画拍卖的时候。被一位行家看中,放下200两银子作为定钱,约好第二天来取。岂料第二天画店主人再一看画,画中牵驴人用尽力气去拽驴,怎么没有缰绳呢?见此疏漏越想越怕,赶紧找来画工急就了一条缰绳添入画中。第二天,买主前来取画,举眸一看大惊失色,当然再也不要这幅画了。执意要把定金要回。卖主急问为什么,买主愤愤地对他说:“我买此画。看中的就是它没有缰绳。如今被人添了上去。我还要它干什么?”其实。画之精妙同样在于艺术的内涵与韵味。匠人把那般深蕴而又丰富的主题直白了,浅俗了,使它丧失了画旨的神韵,这不单单是画蛇添足的失误,而是审美趣味的低俗。
在中华第16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平台上,我们期许着更加丰富的清新。只要你“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你的文章就会不落俗套,精彩而灵动。
附:中华第15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
跨越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高二
赵春松
1
“学校的楼梯永远都是那么窄,那么矮,迈一步上一个台阶就永远释放不了自己浑身的活力和激情。”他一边想着,一边轻松地三个台阶三个台阶地往楼上蹿。
“我就想到除了你没有人能想出这么危险又莫名其妙的事!跟我来一趟!”老师阴着脸。怒气冲冲地走向了办公室。
他只好迷茫地跟进办公室,好奇地环顾四周,几乎笑出声。
老师的办公室好像什么都很正常。这里的一切都被规规矩矩地放成一排。规矩地排列着,却是没有一点美感可言——窗台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着茶树、君子兰、仙人球:书柜中的书也完全按照高矮排列,没有分类,看起来井井有奈,实则杂乱无章。这时他才发现老师的头发仿佛也是从一边规矩地倒向另一边,没有一点违抗,全都老老实实地趴在他的脑袋上,还有……
“站到我面前来,乱看什么!”这时,他才把注意力都转移回来。也才意识到自己是被叫来谈话的,而不是来参观的——青年人么,难免被眼前的东西迷惑。忘记自己的“初衷”。“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采吗?你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吗?”老师的眼睛死死盯着他,仿佛他犯下了什么不可弥补的大错似的。“不知道。”他回答得干脆,还眨了眨眼睛。仿佛真的没有犯什么错误似的。“你刚刚一步跨了三个台阶!你知道这是多么危险的吗!这很容易摔伤自己的!”——的确老师说得很对。
“可是我没有感觉什么不对呀,相反我感觉轻松,因为学校的台阶实在太矮,一步一步就像自己被束缚了一样。”——这好像也没有错。
“我知道你很有个性。虽然刚入学,可我也对你有耳闻,你以前不把心思放在正事上,要玩乐队呀,还要……总之,你要是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心思多花在功课上,收回你的叛逆,你会得到好成绩的。”“我没有叛逆,并且我无论如何也会得到好成绩的!”——年轻的冲动与激情总是这么直率。
“哦,是这样的吗?时间会见证这一切的,下次考试见吧。”——成熟的稳重总是把一切证明交给结果,可是这真的有意义吗?
2
考试结束,他失利了。接连几天他都没有活泼开朗的表现,这是在平时很少出现的。他感觉
每天老师都在得意地看着他笑,笑他是错的。而他呢,已经没有资格再嘲笑老师那处处“阶梯式”的一切,那些台阶仿佛已经无法跨越。为了走路,难道真的要放弃自己的主见么……他思考着。甚至在冬季的这天长跑中……
“今天我们冒着严寒出来长跑,目的是给大家增强体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地跑。起到运动的作用!(难道跑步真的分认真不认真。只有认真才能起到作用?)接下来的过程中,各个班级不用太快,可是要跑得整齐,展现我们高中生的活力!”而他不知听到这些没有,他仍在思考,他好像从大家“走”一样的踏实认真的“奔跑”中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也跟着队伍,抬起胳膊……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总是有板有眼地走在楼梯的右侧,这楼梯好像设计得很人性化,总是能让你的双脚都稳稳地踩在规整的楼梯格内。
3
这样过了三年,高考后,他像以前一样缓缓地从右侧走下台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他是要去自己理想中的高校,现在感觉稳稳地踏在每一个台阶上,就是最大的跨越。这样。他转眼间混在了学生群中,平平凡凡——除了他的老师在不断地向其他人夸耀他在学业上的跨越和思想性格上的转变以外,其他人。对他一无所知。
四年后他回来过一次。他说。由于在大学中的踏实学习,凭借出色的学业成绩去了一家很好的外企的企划部工作,如果有出色的成绩,他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而时间会证明这一切,随后好久没有了他的消息……
4
其实他是回来过的,那是几年以后:只是几年后的他仅仅还是最最普通的职员。兢兢业业却没有以往期望的成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恩师,如何解释这一个状况。而还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站在母校的楼梯口处,他不知道这一步是迈向第一级台阶还是第二级。他又一次感觉这楼梯是那么矮又是那么稳,可是却无法跨越,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没有一个答案,于是失落地离开了……
而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何跨越这楼梯的高度——一个还是两个呢?也许很久以后,时间会成为衡量我们对此做出的每一个答案的标准。
(指导教师
杨军)
牵手不乖的孩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初二
帕丽扎提
大家都喜欢乖孩子,可我,恰恰是个不乖的孩子。都说我们是祖国的花骨朵,因为我是不乖的孩子,所以我只有做乖孩子陪衬的份儿,在这片花园里我只能作为衬托玫瑰、百合、牡丹的小雏菊。但是。我也有耀眼的花色,叶瓣上的露珠一样的晶莹,一样的芬芳,只因我太小,还没开花,你才没有发现我,而当你发现我时,我会让你大吃一惊!
“淡的茶总比浓的酒好。”所以,尽管我现在还默默无闻,但总有一天你会品出我的香!太阳总会温暖我的世界,黑夜中的我相信,黎明就快到了……尽管我不乖,太阳总懒得眷顾我这朵小雏菊,但我并不想做个乖孩子,因为这代价太大了,我不想用我的自由与快乐作赌注……
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作为“秋天”并没有什么不好。乖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用西瓜太郎水彩笔绘制的32色图画,而不乖孩子世界里有许多种颜色是背着大人调配出来的……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因为当那些所谓的乖孩子挑灯夜读,溺于题海中时。我正哼着张含韵的歌,系着围裙,在厨房忙个不停。先热锅,后倒油,我熟练地完成着这一套程序。妈妈在午夜12:30下班到家。我要赶在这之前把饭菜做好。12:15,菜已经炒好了,老爸早就打着鼾进入了梦乡,还时不时地喊着“加油”,大概是梦到世界杯了吧。踮着脚尖,因为不想吵醒忙了一天的老爸,把饭菜一一摆到饭桌上,然后就溜进了房里,虚掩着房门。想看到妈妈欣慰的笑容。门终于在我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开了,疲惫的身影映入眼帘,妈妈的背微微驼着,在幽暗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憔悴。妈妈拖着注了铅似的双脚,走了进来,一下就歪倒在沙发里。过了一会儿,她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眼里闪着惊奇,走到桌前,眼泪打着转,可终究没有流下来。她很坚强,自有记忆以来我就不记得她流过泪,是生活把她磨炼得如此坚强吧!有时她坚强得让我心疼,想把肩膀借给她,可我的肩膀实在太小太弱了;轻轻地关上门。缓缓地打开台灯,开始写还没完成的作业……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请你牵着我的手,走进这个不被关注的不乖孩子的世界。我不是个喜欢全力以赴的孩子,我只喜欢作四分之三的努力,所以。我不是个乖孩子。一位西方哲人说,想要做好一件事,你最好尽四分之三的力量去做。如作家想写出一本充满健康美好思想的书,他只使出四分之三的力量就够了。切不可全力以赴。那样会心情紧张、急躁不安,这种情绪会泄露在文字中,传染给你的读者。若只使四分之三的力量,既有准备。又留有余地。从容不迫会更成功!我只用四分之三的努力。所以我比乖孩子要快乐得多。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因为大人说,乖孩子是不该看电视的。但我偏偏就爱看电视。喜欢看韩剧。也许看过的韩剧要多过看过的名著。可我从智恩身上学会了诚实,从长今身上学会了坚持,从姜虎身上学会了勇敢……我还喜欢看大人最讨厌的广告,喜欢看“潘婷”“力士”“清扬”“玉兰油”的广告。喜欢看广告,因为广告使我的想象力得到扩充,审美观得到提高,使我在购物时成了大人的导购。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因为比起学校。更喜欢在被大人遗忘的空间里学习。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喜欢把看书的时间用在看云朵上。看着变幻莫测的天空,突然间会进发出写与《哈利·波特》一样的作品的冲动……
也许。乖孩子的世界里有令人渴慕的太阳的光辉,可紫外线会粗糙乖孩子的肌肤,红外线会灼热他们的身体;而我的世界里的月光虽显凄凉,但实际上,她照样能照亮我前进的方向,并给予我想象的翅膀,快乐的源泉,美丽的风景。没有忙碌,没有焦虑,更没有明争暗斗,争权附势。作为不乖的孩子,我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快乐,而不是去为收获大人所说的成功,典当我的青春和快乐。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当生命的列车驶进终点站时,我的脸上会有舒心的微笑,因为我没有错过每个快乐的瞬间。乖孩子也会如此吗?
我是个不乖的孩子。但请你一定要牵住我的手,到我的世界看看。我相信自己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因为比尔·盖茨、爱迪生。小的时候都是不乖的孩子。请你一定要牵住不乖孩子的手,总有一天。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春天去赏花时,记得要去看看小小的雏菊。相信我,你会收获惊喜……
(指导教师
范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