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0期 ID: 353772

  

导引点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 王小槐 王本志 朱才会 范斌凌

  本期名师:王小槐
  青年教师:王本志
  朱才会
  范斌凌
  王小槐:近年来,大家一直致力于阅读教学中的“导引点拨”研究,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这里要强调的是,导引,是就阅读的整体而言,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加以指导和引领的一种教学方法;点拨,是就阅读的局部而言,指的是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关键要害之处,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获取成功的一种教学技巧。今天,我们选择朱才会老师执教的《胡同文化》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请各位围绕“导引点拨”这个话题,共同进行探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挑战过关的方式来学习,第一关共三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提取要点,然后回答第一题: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
  生:胡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取名有各种来源,大小不一;是贯通大街的网络;与四合院合为一体。
  生:胡同很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里面没有车水马龙,安安静静。
  师:“胡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作者连用四个“正”,突出了北京胡同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不明确)
  师:看来有点难。提示一下:阅读要做到句不离段,段的主旨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生:联系第一段开头的“北京城像块大豆腐,方方正正”,可以知道“方正”这一特点。
  师:好,这位同学抓住了文章段首的中心句,联系上下文准确概括。找到了解开第一题的钥匙。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看第二题: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生:喜欢处街坊,他们的观念是远亲不如近邻。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易满足,喜欢吃大白菜,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生:两点:性格上,易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各人自扫门前雪……;居住上,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生活方面写了北京人的衣、食、住、行。
  师:刚才我们说到胡同的特点,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同学们的发言中提到了几个词语,比如封闭、易满足、忍。其实,这就是我们从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中总结出的他们的生活观念。
  师:前面两个问题大家都解决得很好,现在我们解决第三题:胡同、胡同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题难度大,提示一下。大家可以从第五段中去找。
  (学生读后不明确)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五段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找出关键句,再进行概括。
  (学生读后仍然找不出关键句)
  师:(点拨)一般情况下,关键句都出现在文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同学们要注意体会。
  生:胡同造就了胡同文化,而胡同文化又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们一起构成了胡同文化。
  生: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这就是关键之处。那么,胡同和生活在胡同中的人是什么关系呢?
  生:胡同的特点决定了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状态又构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而这种市民文化就是他们的胡同文化。
  师:生活状态长期延续形成了生活观念。生活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习惯、风俗等的总和,而这个总和很抽象,需要一个载体。“胡同”在这里恰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王本志:朱老师这个片段的设计有两大亮点:一是以挑战过关的方式来导引学生进入文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以中心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体现教师的导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胡同特点”“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胡同、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与胡同文化的关系”这三个关键之处有序展开,其中“胡同”是人文的切入点,“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是解文的思考点,“胡同、胡同中人的生活状态与胡同文化的关系”是深度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教师的导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直指胡同文化的内核。
  朱才会:我认为洞悉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导引点拨的前提,找准课堂的切入点是导引点拨进行的基础。由于《胡同文化》是我在宜宾借班上课,所以,我把宜宾五粮液中的《仙林青梅》广告歌曲放在课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用宜宾人生活中酒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五粮液酒文化的关系过渡到胡同与北京人以及与胡同文化的关系。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导引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消除了因地域差异而带给学生的陌生感。然而,就高一学生来说,对“胡同、胡同人生活状态与胡同文化”这三者关系的理解难度相当大,所以我采取挑战过关的方式。设计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意在从整体上导引学生感知课文;第三个问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三者关系”这个难点,当学生找关键句找不到时,我便从关键句在文中的位置人手加以点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范斌凌:听了朱老师的介绍,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课前的导引,教师要善于发掘与文本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材料,注意缩短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这样的导引才是有效的。二是朱老师对难点“点拨”后的升华还需要探究。当学生掌握了胡同文化内涵后,恰好是导引学生走出文本、拓展视野的契机。如能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进入其他的如茶文化、酒文化、火锅文化、麻将文化等更多的文化领域,理解其特点和形成过程,才能使教学内容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王小槐:从老师们的交流可以知道,阅读教学中的“导引点拨”,需要有效地发掘课堂的切入点、思考点、兴趣点,这些探讨都是相当有价值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导引”应该侧重于文本的整体,重在作者的章法立意;而“点拨”则重在对文本理解的疑点难点上。“整体把握”和“疑难点的突破”应该是“导引点拨”的关键。
  王本志:王老师的导引点拨法既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强调难点突破。这个提法很好。大凡文章,整体上讲章法立意,局部上讲精妙细微。学生把握整体的章法立意出现困难,品味局部的精妙细微出现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引点拨。我认为导引应该从阅读的整体角度对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加以指导和引领,而点拨不能回避文本中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的细节,要处理好“教法与学法”“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老师在“教”之前要先去深入地“钻”文本,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在探究中哪些问题应该导引。在解决问题中哪些障碍需要点拨,据此形成教学思路。《胡同文化》一课用富有京味的语言概括了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胡同文化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引领。文章结尾的两个例子,一是小说《八月骄阳》里写“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对话。二是众居民劝楼里小伙子打姑娘要道歉,通过两个例子蕴含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这些细微精妙之处就需要老师点透拨明。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全面准确。   范斌凌:教师的“点拨”要针对重点、难点,要少而精,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思想和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效率就会成倍提高。
  朱才会:我认为《胡同文化》最难之点是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对此,我在教学中又设计了挑战第二关,即“辩一辩”,由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担任正反方。正方辩题是“胡同文化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反方辩题是“胡同文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要求是必须从文中找依据。这一关的设计,我从“封闭’和“讲究处街坊”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明白胡同文化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至此,对作者矛盾的情感。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王小槐:“导引点拨”法其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敢于、善于、巧于、乐于让学生去“折腾”,通过指导引领,排除疑难,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读解,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进而洞开广阔而明朗的语文教育世界。
  王本志:所谓“折腾”,我理解就是要以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个性。如本课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怎样?教师应该导引学生反复品读文章最后三段,让学生品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态度:既正视它的落后、必然消失,又因其消失而感伤怀旧。这种矛盾的复杂感情,是文化的韧性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类似的文化现象,我们身边也很多。如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果老师导引学生反复“折腾”,实现由文本内到文本外的迁移,学生就能正确地认识这些文化现象,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充实了。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进而洞开广阔而明朗的语文教育世界”吧。
  朱才会:当然,语文教学绝不应该停留于文本,还要导引学生走出文本,还原到生活中去。《胡同文化》完成了文本阶段的学习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五粮液企业文化,思考李庄抗战文化的保存和大观楼的尴尬坚守,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目的在于将语文学习和广阔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范斌凌:用导引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走出甚至超越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能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把握生活的本质。《胡同文化》告诉我们,胡同消失了,取代它的是大街高楼。那么,胡同文化消失了,取代它的将是什么?面对新的文化。作者将是什么样的心态?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变化?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我们应该怀着怎样一种心情面对我们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保护还是创造?这样超越文本的读解,广泛、新颖、亲切,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对此老师如果从“变化”产生的原因、社会和人的关系角度进行点拨,学生就会收获多多。
  王小槐: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导引点拨”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教法与学法的综合体系;从实践上讲,是一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它的实质是始终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同时高度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导引点拨”的时候,教师的“导引”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阅读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准确了解。“导引”方法和过程的把握,需要教师长期而深厚的语文积淀;“点拨”时机的捕捉与火候的拿捏,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为了“点得恰当,拨得巧妙”,我认为以下三点必须明确:“文本的疑难点、关键要害之处”就是我们的点拨之处,“学生在将得未能得、将言未能言之际”就是我们的点拨之时,“三言两语、切中肯綮、四两拨千斤”就是我们的点拨遵循之规。这些便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惟其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充满思想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