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正在使用的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对第五单元课文《范进中举》中的“亚元”是这样注释的:
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这是一条不该错却又错了半个多世纪的课文注释!
本来,在中国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离开我们还不到100年,也就是说,50多年前的教科书的编者们,按理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课文误注。
下面请看我国研究科举考试制度的权威专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第六节《乡试之中额》对“亚元”的阐述:“新科举人……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余日文魁。”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出版时,作者商衍鎏已八十三岁高龄,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物多已故,一些年轻人(包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在内)只知道我国历史上曾有过科举考试,可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由于作者“亲历生员、举人、进士各级”,因此,本书可以说是我国研究科举考试制度的权威专著。该书出版后还出这样的常识错误,令人不可思议!
如果说这一近“铁证”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笔者还可以提供几个佐证。请看——
1 郭维森、柳士镇主编的《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年8月第1版)中对“亚元”的阐述:“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前五名称为‘五魁’。第一名称为‘解元’。《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中举》的‘报贴’上写‘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是‘报录人’奉承的说法。第七名不应称为‘亚元’,‘连登黄甲’更是未来的事,是‘报录人’恭维范进中举后再中进士。”
2 董昶源主编的《中国全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58页)对“亚元”的阐述与前面所述完全一致:“乡试中榜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意即地方解送朝廷参加会试的第一名人才);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五魁(乾隆以前前五名统称‘五经魁’)……”
3 张慧剑先生校注的《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对“亚元”的注释是:“亚元——报子对第一名以下的举人的一种恭维的称呼。”这种解释是可信的。
4 《新华字典》《辞海》等工具书虽无“亚元”词条,但对“亚”一词还是有解释的:“亚:次,次一等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亚元”应指仅次于第一名(解元)的第二名,而不应指第二名至第十名。
5 笔者阅读了王毅的《金榜题名大手笔》(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振寰等的《中学古代汉语常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等书,除了此教材这唯一一例外,没有发现第二例。
考虑到今后每年都可能有数千万的中学生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问题不小。因此,笔者特意查阅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材使用情况。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条课文误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在1951年、1956年、1978年、1987年、1993年、2001年多次修订出版了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但此注始终未曾予以纠正。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同时代人们的研究成果都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实在遗憾!
笔者愿拙作能进他们的视野,尽早更正课文中的误注,或拿出依据来消除我们心中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