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4期 ID: 79464

  

身份的奥妙

◇ 王 君


  上《范进中举》,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我感到这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很精妙的切入点。于是,我便整合了三部同学们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上了一堂特殊的影视鉴赏课。
  影视欣赏和影视评论是我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板块。影视评论课的上法有多种。这堂课,试图以主角的职业身份为切入点,透视影片主题,挖掘编导创作的内涵。
  从主人公的身份说起,其实是主动地站在了电影创作的原点上。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电影的内涵,是培养学生扎扎实实思考而不是虚浮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三部电影来讨论一下艺术创作中人物身份的设计这个问题。
  
  话题一:魏敏芝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
  ——《一个都不能少》探究 
  (回顾《一个也不能少》剧情: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十三岁的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村长说,如果她能把娃看住一个都不少的话,就奖励她五十块钱。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师:张艺谋一方面要表现山村教师的伟大,一方面又把主人公设计成为一个只有十三岁的不太懂事的小姑娘,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生:我认为其实并不矛盾,魏敏芝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单纯、倔强、真诚,又不乏愚昧、专横。她普普通通,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她是一个真实的山村小姑娘,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民教师,当然更不是一个英雄。
  师:那你所说的这些特点是从头到尾都统一体现在魏敏芝身上的吗?
  生:不,她的性格实际上是发展的。最开始她确实为了钱来代课,因为年龄、文化、出身等原因,她表现得自私、蛮横,她管学生就像放羊那样只管数量而不要质量。但是粉笔事件转变了她。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让她深深震撼。从那天晚上让张慧科给张明仙道歉起,她就开始思考问题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后来在千辛万苦寻找张慧科的过程中,有一种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不断加强。找到张慧科后,面对着人们捐献的那么多的彩色粉笔,她居然连一个字也舍不得写,这时候的魏敏芝,可以说才实现了乡村小姑娘到代课教师的角色转变。电影中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在情节的推动下思想不断进步的农村代课教师的形象。(热烈的掌声)
  生:我觉得这种手法有“先抑后扬”的味道。
  生:其实,这恰好就是导演张艺谋的高明之处。听说该片的主角都是从农村挑选来的非专业演员,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真实!魏敏芝不可能那么高尚,她就应该是片中的那个样子。她无知、愚昧、专横,但也倔强、坚强、真诚。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是农村那种环境的产物,体现了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广大农村少女的本色。她最初的无知及后来的转变,本身就反映了山区人民需要知识、渴求进步的愿望。
  生:蓝楠说得好。我觉得老师的问题可以修正一下。我们怎么可以用该或不该,肯定或否定来评价一个人呢?单纯地去分析她“值不值得赞美”,实际上把一个复杂的人简单化了,我们可以说“欣赏她哪一点,却不认同她哪一点”啊!
  生:现在我明白了。张艺谋塑造的原本就是一个平凡的形象,她既不光辉,也不伟大,她普通得就像村边的一块泥土,真实得呼之欲出。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魏敏芝只是名义上的一个主人公,实际上更是一个线索人物,她牵引着观众推开中国山区教育现状之门,她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几个月没领工资却念念不忘学生的高老师,为浪费了一支粉笔而痛心的学习委员张明仙,因为家境困难而被迫辍学的张慧科……而魏敏芝,她本身也是这些画面的一部分,如果她受的教育多一些,家庭条件再好一些,她代课教师的工作,可能做得就不一样了。这个形象本身也在不断地呼唤:我们需要教育,需要爱!(掌声)
  生:通过大家的发言,我真正体会到了张艺谋的高超。和以前看过的《红高粱》等艺术感觉很强烈的影片比,《一个也不能少》更让人感动。这种感动来源于它取材和人物塑造上的绝对真实。而且这种真实像橄榄,如果不仔细咀嚼,是品不出味来的……
  
  话题二: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
  ——《钢琴师》探究
  
  (《钢琴师》剧情回顾: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挨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师:为什么编剧要把主人公的职业定义为钢琴师,而不是其他的职业呢?
  生:钢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战争不仅残杀了无数无辜的人,同时也毁灭了艺术。以钢琴作为电影的一个焦点更能表现战争的残酷。
  生:史标曼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一直有一个理想:我要回到波兰电台继续演奏钢琴。钢琴是他的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钢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师:说得不错,但还比较浅。于西南的意思是说电影中还设计到了其他的一些乐器,比如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为什么导演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钢琴呢?
  生:钢琴比较大,在战争中不容易被毁坏,更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教室里不安静起来,大家纷纷表示不同意)
  生:主人公在电影中先后弹奏的几段钢琴曲其实是电影非常重要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部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电影,它的色调很阴沉,情感很阴郁,表现的主题也比较博大,钢琴的声音比较厚重丰富,所以更适合作这种电影的背景音乐。而其他的乐器则略显得单薄了些。
  师:你是从背景音乐这个角度来谈的,很深刻。
  生: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比之其他乐器,钢琴的外表更豪华,科技含量也更高。而钢琴师也是一项比较高雅的职业,可是后来俊朗飘逸、才华横溢的主人公史标曼却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如鬼。越是豪华、先进、高雅的东西被毁灭,越能够激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
  师:你的意思是说钢琴的华美和这个职业的高雅与它们被战争摧残和毁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能够加深我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反思。这样理解也很深刻。
  生:在西方,钢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乐器。电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那位德国军官之所以在史标曼最危险的时候帮助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听了史标曼的钢琴演奏后心灵 [##] 受到了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电影中的其他德国军官无一都凶狠残暴,杀犹太人杀红了眼,可是最后那个军官却意外地帮助了史标曼,这似乎有悖常理。你的意思是说造成这种可能的原因是钢琴音乐吗?
  生:对,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特别是钢琴声。
  师:没有国界的还有一些什么?
  生:对美的追求。对和平幸福的向往,对艺术的向往等等。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德国军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衣衫褴褛的史标曼的演奏后心灵受到了震撼。电影中那个弹奏的场面就同时展示了史标曼演奏时的沉醉和德国军官被震撼的表情。
  师:那首曲子节奏变化很大,你们听出了什么吗?
  生:我听出了愤怒,听出了悲哀。
  生: 我听到了哭声和号叫声。
  生:我还听到了深情的呼唤和痛苦的呻吟声。
  师:这就对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首钢琴曲中表达的也许是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对渺茫前途的恐惧,也许是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幸福的向往。无论是哪种感情,但他一定是人类心灵中共有的东西,所以才会使那位德军军官和史标曼之间产生了心灵的共振。导演也许希望通过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本不是敌对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敌对呢?
  生:是战争。
  师:是的。是非正义的战争泯灭了人性,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诚和友善,把人变成了魔鬼,也把人变成了奴隶。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拯救作用。音乐的理想使史标曼在屈辱艰难中坚持了下来,音乐也唤醒了德国军官的良知,使他帮助史标曼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是,音乐并不能和残酷的战争抗衡,音乐也并不能彻底拯救人的命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联军依旧不能解放波兰,有着音乐信仰的史标曼的命运会是怎样的?我们更看到了,被音乐暂时拯救展现出人性中美和善的德国军官,最后还是被战争毁灭了——残暴的战争的发起者,使多少人的生命成为了战争的殉葬品……
  (学生陷入了沉思)
  
  话题三: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
  ——《荒岛余生》探究
  
  (《荒岛余生》剧情回顾:查克·诺兰德是一名联邦快递公司的职员。有一次,他乘坐的运送邮件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遭遇了空难,他被海潮冲到了一个世外荒岛,他必须要面对的是严酷的生存挑战。查克在荒芜的小岛上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现代鲁滨逊。他每天都得与饥饿、使人发狂的孤独以及时时逼近的死亡作无止境的搏斗。四年后,他自己制造木船离开荒岛,漂泊大海,幸运地被营救回人间……)
  师:为什么《荒岛余生》要把主人公的职业设计为联邦速递公司的速递员,而不是其他的职业呢?
  生:这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是速递公司,飞机失事后才会有那么多各具特色的邮件掉入大海,然后被海浪冲上主人公逃身的海岛,这些邮件大部分都成为了主人公后来孤身在岛上求生的工具。没有这些邮件,就不能展示主人公的智慧。
  生:每一件邮件都是密封的,它们断断续续地冲上小岛,每一次都给了主人公很多的猜测和遐想,正如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一句台词:不晓得明天海潮会送来什么东西?正是这种未知的盼望和期待,使主人公在岛上坚持活了下来。
  师:所有的邮件他都拆了吗?
  生:没有,直到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他都保留了一件完整的邮件。四年之后得到营救,他还把这件邮件亲自送到了收件者的手中。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也许是表明,在荒岛求生的这些年里,他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有着社会义务的人。
  师:哪怕他的形象变得跟野兽一样了,但他的心灵还是人的心灵。也就是说,荒岛求生,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还……
  生:而且还保全了自己的灵魂。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更能表现出主人公非同寻常的忍耐力、智慧和责任感。
  师:再想想,主人公的命运和那些邮件有相似之处吗?
  生: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个隐约的征兆:速递员是护送邮件的,他的责任是把客户的东西安全快速地送达目的地。但是他自己的命运却很坎坷,因为飞机失事,邮件丢失了,他自己也没有能够安全达到目的地。因为这次意外事件,他被突然地抛出了人生的正常轨道,他的爱情他的事业他的青春全部也都被抛出了人生的正常轨道,他和那些邮件的命运其实是一样的。
  师:说得好。用这个隐约的征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一辈子命运叵测,就像那些在空中被送来送去的邮件,你能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吗?谁都不知道。也许能,也许被耽搁,也许永远被海潮冲走。
  师:有些意思了。我是这样理解的:人一辈子就好像是在邮寄自己的生命,希望能顺利邮寄到自己想到达的地方,但是这个过程又往往是艰辛的未知的。如果生命的邮件中途出了问题怎么办?
  生:那就应该像《荒岛余生》中的诺兰德一样坚持坚持再坚持,挺过去,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把自己生命的邮件送到目的地。
  师:也就是说要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另一句台词所表达的……
  生: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师:同学们说得已经比较深入了,下去还可以继续挖掘。因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为了展示故事内涵的需要,所以编剧把主人公的职业设计成了联邦速递公司的速递员,这确实是有他别出心裁引入深思之处。
  
  话题四:“人物身份”问题总结。
  
  师:通过《范进中举》和这几部电影的讨论,大家对艺术创作中主要人物身份的设计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吗?或者说,你认为决定人物身份的因素有哪些?
  生: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通过今天的讨论才恍然大悟。我觉得其实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主题表达的需要。比如《一个也不能少》把魏敏芝设计成女孩儿就比设计成男孩儿更出彩。让主人公的性别是女孩儿更能够表现出农村意识落后、教育落后的现状。
  师:张艺谋还有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大家看过吗?
  生:知道一点儿。这部电影把巩俐演的那个角色秋菊设计成一个农村孕妇,她行动特别艰难。但又特别执著,就更能凸显出电影的主题。
  师:我还想起了巩俐主演的另一部很出名的电影叫《周渔的火车》,写一个痴情女子在精神和物质两种爱情上的经历与顿悟。导演把电影中的第一男主角定位为了一位现代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周渔的第一次爱情经历就是纯精神化的,追求精神上的共鸣和享受。而诗人往往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
  生:主题表达是最终目的,情节的需要是比较直接的目的。人物的身份要为了情节的发展量身订做。
  师:很好,量身订做这个词语用得精妙。魏敏芝、史标曼、诺兰德就是创作者为作品量身订做的人物。看其他电影,大家还有相同的感受吗?
  生: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杰克是一位底层的平民画家,我现在想来导演这样安排也是有深意的。来自底层使他心地很纯洁正直,画家又让他具有浪漫多情的一面。
  生:我们才看的成龙主演的《宝贝计划》也很典型。两个主人公“人字拖”和“百事通”都被导演设计为社会底层的品行有些败坏的无业游民,但他们最后都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唤醒了良知。
  师:我们才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对主人公的职业设计更是用心良苦。
  生:对,在入狱前安迪被设计成为一名成功的银行副总裁。他的职业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非常有力的铺垫。就因为他是高级知识分子,有头脑有理想,有一般人比不上的智慧和才能,所以才可能在19年之后成功越狱,并重新获得自由和做人的尊严。如果换成“人字拖”那样的人物,故事根本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师: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文学创作是一种美好的复杂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去设置情节去安排人物身份,但有时候也可以从典型人物的典型身份和典型经历出发为他们设置故事和主题。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然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刚才一位同学所说的:量身订做。唯有如此,创作才会真实感人,扣人心弦,动人心魄。谢谢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思考,为今天的语文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角度。
  下课。

身份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