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9期 ID: 151683

[ 刘玉凤 文选 ]   

语文教学美育浅谈

◇ 刘玉凤

  内容摘要: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缺失,对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以丰富的美育内涵承担着美育任务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蕴含的美育功能、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美育的现状,小学语文美育实施的途径,如何保证小学美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如何保障美育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加以分析论述。
  关键词:语文 美育 功能 现状 措施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感,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文教学活动在大众抑或大多数教师心目中都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是一门工具学科。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教育部2001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自由活泼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最终的目的。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应忽视的责任。
  语文课程的美育是通过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来逐步地培养,这种活动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进行的,虽不像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那样明显,但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材中的人、事、景,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这些形象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当学生在领会形象时,便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美育教育。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使枯燥的文字学习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感官满足,感染、吸引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学生也会逐渐对语文课程本身产生向心力,从而亲其师,乐其道,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现状
  当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教育观念却根深蒂固。小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缺失太多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现状又如何呢?
  1.忽视教材美育内涵的挖掘,隐性追求教学质量
  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本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但在打着质量是生存根本,没有质量哪来素质的口号,不合时宜的教学评价标准仍然像孙悟空戴的金箍一样紧紧地锁在每一位教师头上。在这种环境下,一些教师,口头上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手中高举着教改的旗帜,而实际上进行的依然是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教师对知识性的内容唯恐学生稍有疏漏,反复讲,反复练习,对于教材中包含的美育内容则避重就轻,蜻蜓点水似的一点而过。
  2.校内外美育实践难以实现
  当前,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搞得再好,学校出了安全问题,会马上招致上级领导,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责难。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学校根本不敢讲可以干什么,只讲不可以干什么,甚至课间活动都要求教师在校园里巡视,监督学生有没有不安全的行为和活动,生怕出一些事故。学生校内活动处处被“安全”的大棒子控制着。校外的活动同样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三四年级的学生,连我们北方常见的榆树和杨树都很难辨得清。一些农村孩子原本常见的采集、捕捞、种植、养殖活动,早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3.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美育理论修养亟待提高
  我调查、访问过为数不少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美育是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美育的任务怎能让语文学科承担?对“美育”的认识非常肤浅,美学常识知之甚少,美育的理论水平几乎为零!教师有关美育理论的水平急需提高。
  三.小学语文学科美育实施的途径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美育任务就不难完成。
  1.挖掘教材内在的美育资源
  从教材的内容安排和编者对具体课文颇具匠心的选择,不难看出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美育内容,这些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带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只要我们教师能摆脱单一的“成绩意识”,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内涵,以美育德、以美引善求真,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都能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领会形象时,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思想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的形象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身心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从而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这样做的话,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目标就不难实现。
  2.注重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师形象蕴含的美育资源
  教师是美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形象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榜样在学生形成审美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组织,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漂亮的板书,甚至得体的服饰都能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愉悦的快感,给学生的感官造成一种满足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的作用。
  拿最常见的朗读课文来说,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使学生在读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意境,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感情。再次,教师可以辅以视频、音乐、画面以及游戏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提供的美育内容,有很多需要在课外才能得以完成。如对大自然中蕴含的美好山水、园林、天气景色,可爱的动物,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等等,在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的参与才能触发学生的真情。
  四.保证小学美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1.彻底改革学校考核制度
  学校的考核制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指挥棒,陈旧、落后的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贯彻和落实美育任务的拦路虎、绊脚石。只有摒弃单纯的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应试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2.开放师生教学活动的时空
  针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现状,我认为除了要求教师要做好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之外,还要动员所有参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大力解放思想,去掉束缚在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为师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热情的服务和周到细致的生命安全保障,让广大师生能够在校园内外广阔的世界里去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社会的广阔的大舞台了解美、接触美、感受美,从美好的大千世界中汲取“美”的营养,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提升美的素养。
  3.教师培训
  为保证小学美育内容全面实施,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提高教师美育理论水平和加强教师自身美育修养方面,教师进修管理部门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培训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合作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刘玉凤,教师,现居河北怀来。

语文教学美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