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9期 ID: 151722

  

新世纪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管窥

◇ 宋时磊 许欢欢

  内容摘要:自2001年开办国学试验班开始,武汉大学国学高等教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武汉大学相继自主增设了国学与汉学、国学专业硕士点及国学博士点,设立了国学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国学院。武汉大学在国学高等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同时,武汉大学国学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国学教育 国学热 武汉大学 国学班
  
  进入新世纪后,国学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在这一背景下,国内高等学校也开始恢复或者重建国学教育。从教育的主客体角度看,高等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分类三类:一是在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阶段开设国学专业,二是以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旨归,面向全校开设国学通识课,三是模仿MBA的办学模式、打造高端国学教育品牌。在这三类中,武汉大学最有特色、最富有成果的是第一类。
  一.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期。武汉大学向来是国学教育的重镇。建国前,一批国学大师曾在此任教,特别是章黄学派对武汉大学滋养颇多。随着新中国学科体系的调整,武汉大学的国学教育和研究分散到了文史哲等各个单位。九十年代,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9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范围首创人文科学实验班,在文史哲学科融合和学生知识的综合拓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创立期。2000年,四校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在2001年开办国学试验班,旨在“改变时下我国大学文科教育分科过细、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创造文科教学的新模式”。[1]首届国学试验班面向全校本科生招生20人,这是国内首个开办的国学试验班。武大国学试验班开办后,在师资力量、教学形式、课程体系、授课教材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发展壮大期。进入2007年后,武汉大学国学教育进入了研究生培养的新阶段。文学院的国学与汉学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同时,哲学院也在积极整合力量,筹备国学硕士和博士点,于2009年正式招收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在经历了十年的国学教育实践和经验积累后,武汉大学于2010年3月成了国学院,并在6月份正式挂牌。国学院专门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从此武汉大学国学教育有了行政上的依托。
  二.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现状
  (一)相对整齐的师资队伍。武汉大学分布在文史哲艺等单位从事国学研究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有100余人,其中仅教授就有40多人,资深教授有2人。这是一批经受过专门学科训练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和研究队伍,是武汉大学国学教育长盛不衰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国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学校还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前来讲学或者从事学术兼职,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导师资源。
  (二)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序列体系。经过10年的发展,武汉大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学高等教育体系,本科阶段有国学试验班,授予哲学学士学位。在硕士阶段,自主增设了国学、国学与汉学两个二级学科,分别授予哲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在博士阶段,自主增设了国学专业。本硕博三个阶段前后衔接,层层深入,为国学教育的逐渐深化建立了学科上的基础。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学科也隶属于国学范畴,如此算来,武汉大学俨然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国学学科群”。
  (三)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设置了一整套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大量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另外注重外语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习英、日、德等外语科目,并在有条件的课程中开始试点实施双语教学;硕士博士专业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等。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形成了小班教学、研讨式学习、注重经典等有特色的教学理念。
  (四)国学研究机构众多。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全国重点研究所之一,该所推出了《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重量级的工具用书;简帛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新成立的国学院更是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学研究机构为武汉大学的国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平台。
  (五)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建树。武汉大学成立了珞源国学社、国学教育启蒙俱乐部、博士生论坛等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内校外不遗余力得从事国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国学教育启蒙俱乐部走出校门在武汉三镇开展国学启蒙工作。学生还成立了《志学》等学生刊物,以刊物为载体推动国学在学生中的研究热情。武汉大学从事国学研究的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向好,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普遍较高。
  三.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特点
  (一)低调务实,苦练内功。十年来,武汉大学国学教育从起步到壮大,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做出了扎扎实实的成就。武汉大学对当前国学发展面临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畏惧困难,勇于拓新进取。
  (二)实施小班授课,研讨式学习氛围浓厚。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每届的招生规模控制在20人左右,国学、国学与汉语专业的硕士班招生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合理的班级人数为高质量的教学地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大胆提问,相互研讨,共同启发。
  (三)注重经典,加强学术方法的训练。武大国学班注重国学经典著作的研读,经史子集各部皆有涉猎并有所侧重。武大的国学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还注重研究方法的学术训练,在国学与汉学硕士专业中开设了考据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研究方法、海外汉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四.发展之困
  (一)国学基础教育长期缺位,高等教育为启蒙教育补课。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及商业化大潮和大众文化的百年冲击,国学衰落下去了。在现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对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精神的传授几乎绝迹。我们在高等学校重拾国学教育时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大学生甚至国学班的学生多数没有系统地研读过一本文化典籍。国学试验班倡导读原典是无奈之举,因为不得不为基础和中学教育应有的国学教育内容补课,高校的国学教育面临着启蒙教育和系统地研究教育的双重重任。这迫切要求国学基础教育的普及,在大学前便能给学生夯实国学基础。
  (二)文史哲艺的学科分立破碎了国学教育的格局,国学学科的独立性有待探讨。以西方的学科门类为参照系,我国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学科门类体系,国学研究相应地被分解到了文史哲艺等学科中去,国学也因此被肢解了。国学是一种综合视野,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调用音韵训诂、历史、哲学、美学、艺术、民俗、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在这种学科门类的体系下,国学学科的独立性和合法性遭到质疑。国学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一方面要争取进入国家学科目录,得到合法化的承认,另一方面由不得不面临着学科研究对象、基本内涵和特征、知识系统、观念和方法的是否有独立性的等方面的质疑。[2]
  (三)对现有国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集群效应。在上述中提到的学科分类体系,在中国已经通行半个世纪之久。我们大学讲堂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学力量是在这种学科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接受的是分科式的学科训练。在他们从事国学教学时,很难做到“精深而通博、通博而精深”,这对融通性很强的国学教学效果造成影响。此外,研究机构与教学之间的整合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学科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导师科研能力,忽视教学的重要性,难以实现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国学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问题。随着国学人才培养的增多以及人才层次的提升,他们的出路问题成了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国学试验班及国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工作职业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太大差别。这意味这辛苦培养的国学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国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人才流失是由于在于社会对国学人才需求的有限性造成的,这需要政府对国学基础教育的倡导与重视。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的复兴是大势所趋。在国学热退潮之后,国学教育和研究者还要继续面对被边缘化并且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国学的复兴、重建与发展需要长期的投入,国学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程。武汉大学国学教育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为国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道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国学人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应有的力量。
  
  注释:
  [1]《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武大郭齐勇教授一席谈》,载《湖北日报》2007年12月27日。
  [2]南开大学刘泽华、宁宗一、冯尔康、魏宏运、刘健清、李喜所六位先生在《中国社会会科学报》(2010年2月11日)撰文《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引发了较大争论。
  
  ※ 本论文得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基金项目资助。
  
  宋时磊,男,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教师;许欢欢,女,武汉大学人事部教师。

新世纪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