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9期 ID: 151744

[ 曹永军 文选 ]   

《风景谈》几处遣词的语病分析

◇ 曹永军

  内容摘要:《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是茅盾为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而创作的一篇作品。在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文中的几处遣词经过反复地推敲,感觉到在表意或语法上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风景谈》 遣词 语病
  
  《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是茅盾为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而创作的一篇作品。在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文中的几处遣词经过反复地推敲,感觉到在表意或语法上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语意前后不一致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
  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
  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领队驼中领队所掌的那一杆……
  ——摘自《风景谈》
  仔细地揣摩文意,发现语意前后矛盾——作家前面写的是一支驼队,后面写的是一个驼队方阵。
  从文面来理解,“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的表意很明确,作家写的是一支在沙漠中行进的驼队,而且这支驼队有一个领队驼。至于这支驼队在做什么,作家没有写,因为这与要表现的题旨不相关联,他强调的是荒凉沙漠中人的活动。可紧接着作家却给我们构画了另一幅图景: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且愈行愈近。从“线”到“方阵”,两个词语间产生的落差,导致文章的表意前后产生了矛盾,破坏了原有的语意体系。从文章本身来看,既缺少必要的文字陈述和衔接,又看不出驼队有排成“方阵”的可能,也看不出排成“方阵”的必要,且文意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我们不妨作一个小小的改动,删去“排成整齐的方阵”一句,再来阅读文章,我们会觉得文意更为连贯、完整,表意更为准确,理解起来就顺畅多了。
  二.用词有误
  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
  然高步的骆驼,……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摘自《风景谈》
  “丁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注解的:形容金属、瓷器等撞击的声音,也写作叮当或玎珰。在文本“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中的“丁当”就是用来指铃铛的柔声。可是“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鼓”一句中的“丁当”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指向的是物体,更准确地讲,应指前文所提的“铃铛”,从前后的语意来看,写为“铃铛”更为恰如其分。
  从“合奏”一词的释义来分析,它是指许多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既然是用乐器来演奏,那么“大小丁当”应该是“大小铃铛”才更为妥贴。因此按照文面来理解,作家这儿把“铃铛”误写为“丁当”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惑。
  三.语意上的重复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
  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
  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似的。
  ——摘自《风景谈》
  划线的两段文字都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细细推敲,我们便能揣摩出“头上的怒发”文字的延伸意义和隐含义。“怒发”前加上表位置的修饰语,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句意,使人明晰这“怒发”有了“头上”与“头下”的位置之分,这显然属于不当修饰,文本在语意上产生了羡余,也就是说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表意义的需要。这与我们说“眼睛上面的眉毛”和“头两旁的耳朵”是一个道理。虽说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约定俗成,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因语意延伸而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歧义,就应对文本进行必要的修正,若把“宛如人头上的怒发”改成“宛如人的怒发”,这样既读得流畅,且文意明晰。
  文本中的“汤汤”一词,我们可从字典中查阅“汤汤”的注解:(形)〈书〉水流大而急。“河水汤汤”非常准确地写出延河的湍急之状,且与下文中的“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相得益彰,这可以从《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佳句中得到佐证。但从文本来看,“河水汤汤急流”,“汤汤”与“急流”在语义的修饰上形成了重叠,这在语法是不适合的。且从文字的精练来说,文字的表述应力求“咬文嚼字”,如把“河水汤汤急流”修改成“河水汤汤”,既写出了河水流动之态,又写出了河水流动之势,文字显得简练干净。
  《风景谈》的几处遣词是作家在写作时的一时疏忽,还是反复斟酌之后的谨慎创作,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这些遣词从表意及语法上进行认真探究,以作出清晰且合理的解读,达到解惑的目的。
  
  曹永军,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风景谈》几处遣词的语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