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 人文体验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把握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习是人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健康个性。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认知学习和情感体验学习相互结合,要十分重视情感和评价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此外,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语文的情感因素,在准确、鲜明、幽默、生动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让学生忘情其中,其情感与作者、教师的情感融会贯通,进而拓展思维空间。要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开拓创新的空间,就要留出空间让学生想象。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但要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联系到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极不灵通、分别往往就是永别等情形,学生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再读这首诗就会“怦然心动”了。又如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学生很难理解词中那肝肠寸断、生不如死的悲痛之情,如果联系到生活中从拥有到失去的体验,再设身处地地站在李煜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那种亡国之痛了。
二.渲染氛围,重视情感的开发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愁》的教学中,我把家国之思作为情感的导入点,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来勒归无计。”历代文人士子都善于借诗词歌赋抒发家国之思,故土难离之情。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潜溶了无尽的哀愁,饱含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读来如怨如诉,如歌如泣。老师充满激情的言辞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早已深深感染了学生,师生情感在诗中实现了共鸣,课堂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三.教材联系实际,加深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进代的春天。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在思维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时教师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联系一下当时实际,这对于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共鸣有很大作用。联系现实,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情感方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诗中的感情。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情感进发,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才能取得累累的硕果。
杨惠,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鸳楼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