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172

[ 茹清平 文选 ]   

三点导读

◇ 茹清平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具有以下三美。
  哲理美。作者截取了人生旅程的三个片断:旅居海外时,看“草是怎样一点点绿,花是怎样一点点开,树叶是怎样一点点长出来,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在北大荒插队时,看天是怎样亮的全过程;在北京,再也没有看到天亮的全过程,也从来没有看过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三个人生片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叩问:看春天怎样一步步走来抑或看天亮的全过程,既容易做到又充满乐趣,为什么回到北京却丢失了这份乐趣?作者心中蓄满愧疚:也许,不该怪罪我们的城市,也不该怪罪人生的匆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我们顾及的东西太多,便错过了仔细感受春天到来的全过程。这份愧疚,是这篇散文之“神”,之“魂”。这份愧疚我们不也同样有吗?生活在自然的怀抱却无视自然的存在是人类的通病。我们忙学业,忙工作,忙赚钱,以致身心俱累,累得无暇蹲下来欣赏一朵野花,一只甲虫,一次风拂,一汪绿水,甚至一粒尘埃。自然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却永远是生客、过客。静心反思,该有多少人“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要获得生命的乐趣,活出生命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合理取舍,花点时间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欣赏自然的变换之景,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不要狂妄地企图超越自然来实现人类的一切野心,不要为了物欲追求而忽视甚至忘却精神的享受。这份哲理从生活小事中悟出,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结构美。主体部分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典型的直缀式结构。围绕“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这一主要事件,首先写草怎样“一天天变绿”,接着写花次第开放,最后写树叶“把满树染绿”。这些描写又为下文的反跌坐实了铺垫。全文则是以散文的“神”为中心轴线,连缀了三个时空的生活片断。开篇出语平淡,含而不露;追叙部分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为后文议论蓄势;结尾在读者的心海里投下一粒石子,漾起层层涟漪。三个片断由实到虚,由详到略,由扬到抑,由褒到贬,腾挪跌宕,针脚细密,犹如一丛丛生机勃发的常春藤,柔婉多姿,清丽媚人。
  语言美。本文的语言满贮诗意,似山野中一位农村小姑娘,以其纯朴、自然、清新吸引人。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同样展现出清新、优美的画面。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能“从公园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来”;“一排排梨花”为了与桃花媲美“不甘示弱地开出了小白花”;树叶最后才长出来,而且“很不情愿”。同时,作者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细密的春雨“如丝似缕”;公园的草地“铺成了茵茵的地毯”;枝条上的黄花“悬泻下满地的黄金”;梨花要么“绯红色的云一样”,要么“月白色的雾一样”;朦朦胧胧的玫瑰红则“如同姑娘头上透明的纱巾”。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反复设喻,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本文还大量运用叠词,如“枯枯的”“小小的”“茵茵的”“飒飒的”“一天天”“毛茸茸”“旺绿旺绿”“朦朦胧胧”“铺铺展展”等,使文章生动有趣,读来琅琅上口,活泼跳动,韵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之感。
  本文为什么要追叙在北大荒插队时的经历,是解读本文的一个难点。材料服务于主旨,理解作者插叙在北大荒插队时的经历的意图,我们要看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看这则材料是否有利于主旨的表达。品读全文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生平第一次从头到尾看到天是怎样亮的”,与在芝加哥的时候“平生头一次从头到尾看到了春天一步步地向我走来的全过程”属于同一类材料,虽说地点不同,时间有异,看到的自然景观也不同,但都在作者心中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都曾给作者以美的享受。详写“春天一步步地向我走来的全过程”后,再追叙在北大荒插队时的经历,使文章的材料由“点”辐射到“面”,更加充实,并且与后文“在北京我也从来没有”经历这种过程形成正反对比,使文章的主旨更鲜明、更深刻。从行文上讲,加上追叙内容,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摇曳多姿。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芝加哥的春天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
  2.有人认为,作者追叙在北大荒插队时的经历是画蛇添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实例,简要分析采用这类修辞手法的效果。
  
  附:参考答案
  1.①草先是浅绿再一天天变绿最后满眼旺绿;②蒲公英、桃梨、连翘、丁香、和无名树的花次第开放;③榉树、梧桐、朴树或加拿大杨等树的叶子冒出小芽,一天天长大,直至把满树染绿。
  2.参见“难点指津”。
  3.参见“美点赏析”。

三点导读
目录

  •  / 李广田
  • 笑声 / 鲁文.达里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