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05

[ 康琬欣 文选 ]   

读书那点事儿

◇ 康琬欣

  
  (康琬欣,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曾任校刊《焰火》主编,现任校学生会副秘书长。在全国中学生优秀期刊上发表作品多篇,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作文大赛一等奖)
  
  最怕别人问我的问题就是“你的爱好是什么呀”或者“你的特长是什么呀”因为我发现自己能算上爱好的就两件事儿——看书和写文章。
  其实看书和写文章是一对孪生姐妹,分不开。看得多了自然想写,写着写着就算会写了。所以说白了我就一爱好——看书。平时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儿就是和同学逛书店,指着满满一架书说:“这本我看过,那本我也看过。”那种喜悦着实无法用语言形容。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到尼古拉斯的《分手信》、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从鲁迅的《呐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到九夜茴的《匆匆那年》、梁晓声的《年轮》全看。还有各类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国家地理》也使我沉醉其间不能自拔。
  不过读书虽好但选什么样的书来读十分重要。上初中的时候特别流行看校园小说——就是那种挺俗套挺不切实际的校园爱情故事,我也不能免俗加入到传阅的队伍里。可是我妈特别反对看这类书,还记得当时自己躲在被子里点着夜灯一直偷看到凌晨两点。后来发现曾经痴迷的小说不过是冰激凌文学,当作休闲随便翻翻还行。
  要说有效的阅读还应属经典的名著,毕竟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才会留下来。而且历史这东西是螺旋上升的,读读以前的书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至于现当代的书呢,当然也要读。不过现在图书市场很混乱,个人对书籍的甄别就十分重要。通俗小说有不少很优秀,但除此之外最好读读比较有历史感的小说以及名家散文随笔之类。这样积累才会厚重起来,写文章也不会只局限在眼前那点事儿上。我比较喜欢梁晓声,觉得他的文字平实自然里透着知青时代特有的气息,像一杯陈酒,有后劲儿。
  那么读书要不要写读后感呢?读后感这种东西几乎是从小学一路伴着我走到现在,不是自己愿意写,学校的硬性规定而已。今年我的寒假作业还有一项是写七篇读后感。这种东西一直存在了那么多年肯定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从没觉得它能带给我什么好处。读书的收获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真没法儿落在明面上。虽然我有时候看完书也会写些感想,但都是在极有感触的情况下才会动笔。如果读篇儿小散文就要求五六百字儿的读后感实在是压力太大,读书也会变成一种任务,趣味全无。所以多看书,没有真情实感的时候别写读后感。把那些看过的文字留在心底发酵,总有一天会变作美酒散发出醇香。
  除了小说散文之类,我最喜欢看的是诗词。最喜欢的词人是李煜、李清照、苏轼和纳兰性德。起因是初三无聊的课外班。上课的时候不敢带小说,怕自己真看进去老师点名都不知道。所以带了本薄薄的宋词选,一节课背一首,背下来了就在卷子空白的地方默写。后来就真的入了迷,天天看天天背。读诗词是和前人的一种精神交流,诗里的一两句话会在某一刻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咱们肯定没有李煜当年的亡国之愁,但生活中有别的愁也一样可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比如苏轼那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我们自然无法完全了然作者彼时的内心世界,但每个人心底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些遗憾和悔恨,这句诗正好就描绘了我们此时的心境。想想能透过几页纸和古人感受同样的悲欢离合,不是很奇妙的事情吗?
  后来不仅看诗词本身,也会看一些词评,比如《人间词话》就非常经典。看过大师们对诗词的鉴赏,再阅读的时候感触会更深一些。
  这唯一的爱好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最后借用一句非常俗但很有力度的名言作为结束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附:作品两篇
  枕水乌镇
  旅行的第十天,终于来到了乌镇。枕水人家,感觉很不错。江南小镇,水榭楼台相交错,所有的房子都依水而建。一个地方只要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华灯初上的夜自然是要散步于小镇街巷之间的。乌镇并不富丽堂皇,却自有一番小家碧玉的秀气。所有树杈上都有绿色的的灯,远远望去,树冠呈现出一种神奇的嫩绿色,仿佛是漂浮在夜幕下的绿色云朵。
  小桥是十分常见的,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座精致的小桥,或石或木,或拱或平,灯影中全都尽显婀娜。看她们就会知道江南的女子为什么大多窈窕多姿,江南的水不仅造就了玲珑精巧的小桥,更养育了秀外慧中的江南女子。远观小桥是远远不够的,定要拾级而上,细细品味江南水乡。坐在一座名为“景行”的石桥之上,曲折幽长的河两岸满是柔美的灯火,不很明亮却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白砖灰瓦的淡远韵味。近处是明丽的黄晕,远处是微暗的月光。明暗相间之中一两只小木船摇橹划来,桨声灯影交相呼应。这仿佛已不是人间的景象,不禁让人疑惑是不是误闯了仙台琼阁?
  下了石桥穿过几条街巷,游人并不很多,这里远不及周庄的拥挤嘈杂。深深的庭院之中悬挂的是一两盏摇曳的灯笼,路两边的店铺大多已经打烊,偶尔路过的客人也轻声慢步,仿佛怕打搅了水乡温柔的夜。
  再转过几条小巷就到了码头,一家人包下一只木船。实实在在地碰到了水,才算是真正地触到了江南的灵魂。船橹划过水面发出清脆的响声,哗啦哗啦地就摇进了我的江南梦。梦中的我是穿着蓝布小衫的南方少女,梦中的童年是在水边梳妆时戴上的红头绳,梦中的甜蜜是小桥上恋人趁月色朦胧时的相会……水声、草香、昏黄光晕下的小楼、远处不再清晰的树影,都在这一刻融化进了我的梦……
  回到民居,已是深夜。低矮的、有些旧的砖瓦小屋在这一刻散发了家的味道。房门半掩,大概是老板担心我们深夜归来时的打门声惊扰了小镇宁静的夜吧。厨房里,老板娘依旧在忙碌,弟弟新买的衣服还贴着标签,便找老板娘借剪刀。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拿来剪刀递给我们。忽然想起刚放下行李时老板笑呵呵地说,就当这是自己家,随便点儿别客气。这番小桥流水的美景已让人心醉,这里和善的居民更是一道明丽的色彩。
  干净的客房里房顶都是木梁,梁上悬了一盏藤编灯罩的吊灯,灯下是宽敞的大床,四面挂了蚊帐。从没住过这样精致的房子,连拖鞋都是乌镇特产的蓝印花布缝成的鞋面,据说这是用板蓝根的茎叶印染而成。
  闭上眼,耳畔回响着窗外潺潺的流水声,夜深了,静了……
  这就是枕水的乌镇,好像是蘸饱了墨的毛笔勾勒出的一幅奇景,而我们就行走、体味在这静谧的画中。
  
  
  前世今生
  
  那日
  我与你
  在落叶的梧桐下偶遇
  在你的眸中
  我仿佛
  看到了时光倒流的痕迹
  
  前世的你
  若是金戈铁马
  前世的我
  便是大漠深处的那一抹晚霞
  金色的华裳
  是我只为你穿的嫁纱
  
  前世的你
  若是寒窗夜读
  前世的我
  便是橙色油灯下的那一页诗句
  点点的墨迹
  是我无尽相思的泪雨
  前世的你
  若是隐居山林
  前世的我
  便是你窗前的那一把七弦琴
  宫商角徵羽
  是你不曾读懂的我的心
  
  那日
  我与你
  在落叶的梧桐下重逢
  而你的眸中
  却闪烁着陌生的风景
  我想拉住你的手
  向你倾诉前世的记忆
  而你
  却转身翩然离去
  也罢 也罢
  已然错过千百个前世
  今生便也作了前世罢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班;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