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80

[ 陈宝祥 文选 ]   

三点导读

◇ 陈宝祥

  美点赏析
  
  迟子建不只是我喜爱的作家,大凡读过她文字的人,相信都会被她那精妙简约的语言、沉静婉约的文风所吸引。读她的《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问》大概也不会例外。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文章开篇就出语惊人。让你有欲罢不能的阅读渴望。太阳“没心没肺”“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月亮就大不一样了,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的确而又似乎在写月,却给以人哲思飘飞的无垠空间。贬抑之中,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已溢满其间了。
  迟子建是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以温情的抒怀方式诗意地描述月圆之夜的。被“跳动着,闪烁着”的月华“不安分”地撩拨着,“只能睡睡醒醒”。这样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但这个夜晚注定属于迟子建一个人。没有人会像她那样在黎明与黑夜之间惦记着月亮,也就不可能在半梦半醒之间,被“慑入心魄”的美景震住:那团柄息在林中的月亮,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不那么明亮,看上去毛茸茸的,发出朦胧的光。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却被月亮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一夜之间回春了……这风景实在是美得惊心动魄。这精粹的描写,没有依赖于故事,而是由她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既蕴藉着作为女性敏锐、细腻的理性,又超越了庸常女性作家的感性和絮叨。文字里的温情、朴素、透明、忧伤和纯粹,正是迟子建行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所在。“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是很多人钟情于迟子建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为了表现那团“美得夺目”的月亮,作者调用了多种手法,先是以被人嫌恶的太阳反衬月之体恤,再用拟人之笔引出故乡之撩人月光。春之嫩绿。夏之丰腴,秋之恬淡,冬之新鲜——故乡四季的月光也不尽相同。“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然而正是这样的月光,使树木回春,让作者惊醒,令读者深思。这种欲扬先抑的铺垫手法把读者的胃口吊足了,把文章的曲折写尽了。没有肆无忌惮的夸张,只有充满想象的比喻,只有充满灵性的语言,只有超越生命的渴望!
  和所有的散文作品一样,《美景》也难离“卒章显志”的轨迹,和所有庸常的散文家又明显的不一样,迟子建并没有焊接什么哲理来续貂,而是用那支灵动舒畅的笔捕摹出自然美妙的月,让我们在感受一地月光的同时,也觉察到她干净的灵魂和超于天籁的内心绝唱。突遭丧夫之痛的她,曾一度“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美景》是迟子建写给自己的慰藉,又何尝不是处在人生低谷者的精神养料?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少君这样评价她:“迟子建的作品不是书房里想象、虚构出来的,也不是在电视报刊里道听途说来的。更不是采访体验一下生活就能得到的,她就生活在其中,怀着悲悯之心,书写熟悉的世界。”这段中肯的评价也许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难点指津
  
  本文并不是一篇哲理散文,但文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却充满了思辨,它有怎样的人生寓意?
  月亮没有对圆满的美的热烈追求,就不会有亏损;而亏损往往能为它生命的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也体现了一种生活哲理:在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随时都会有坠入人生低谷的可能,而此时的蛰伏常常是为以后的成功做准备。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迟子建的遭际便是最好的明证,丧夫的阴霾没有令她迷失,她却成为唯一位四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玖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当代作家。
  
  考点训练
  
  1 “月亮”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 本文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了“月亮”,但两者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明显不同,请概括回答。
  附:参考答案
  1 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文章由太阳引出所咏对象,引出对冬春之交月亮的描写,最后由月之“圆”“亏”引发人生的感悟。
  2 略。

三点导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