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贵在创新,贵在个性,贵在特色。“荷”是文学作品中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形象,历代咏荷赞莲的佳作名篇真是不可胜数。因为题材“古老”,因为素材“泛熟”,若不独辟蹊径,就会人云亦云;若不求异创新,必将拾人牙慧。严阵先生的《清荷》用画家的视角、诗人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激情,一种发现,一种感悟,一种超越!
《清荷》这篇文笔优美、文意隽永的散文佳作,表面看去是抒写作者对一池清荷的记忆、眷恋与期盼,实际上作品所抒写的是对人生世态的领悟、审美境界的升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家园渐见荒芜、审美追求日显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容易认识到散文《清荷》的难能可贵。
严阵先生的《清荷》诗意盎然。夏天,一池清荷,是“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雪后,一池清荷,会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一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作者诗意地感到:“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一池清荷,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在诗人、作家、画家诸多头衔中,严阵先生最愿意接受的是“诗人”,他是当年臧克家向毛泽东主席推荐的最有希望的青年诗人之一。
诗人严阵在散文《清荷》中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
散文的极致就在于作者最真切地抒写出自己诚挚深沉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能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人心。散文《清荷》便是明证。
严阵先生的《清荷》画面别致。比如色彩的运用,夏天的梦“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比如物态处理,“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比如景物构图,“金色的荷茎上”高高擎着“莲蓬”在雪中构建出“孤高的姿影”;“碧绿落去的一池清水”“温柔的微笑的残雪”组成作者心中之景;“一片疏寂的水面”“几片飘落的柳叶”构成作者眼前真实的“空空的荷塘”。比如特写描摹,“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两种完全不同的荷花之美便跃然纸上。
这里,我们依稀懂得为什么严阵的画被观众誉为“诗人严阵水墨画,画家严阵水墨诗”而轰动一时。我们依稀领略了那别具一格的中国元素创意和超国界的梦幻般的色彩。《清荷》的这种画家视角把读者引入到自由的想象世界。
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意境美是散文美的高格。构成意境美的因素是诗情、画意和哲理。
严阵先生的《清荷》哲理深刻。散文中的哲理,首先是新鲜的,是人们尚未发现的思想;同时又是深刻的,是足以令人感悟的睿智。散文中蕴藏的哲理带有深广的审美旨趣,具有强大的思辨力量;它能使读者受到启迪,它能引导读者去探索、追寻、思考,给人一种深邃悠长的审美情趣。散文《清荷》向我们表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淡出的沉默之美”“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面对“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面对“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作者不无失望地呐喊:“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平中见奇,奇中见深的哲理与作家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入的思考力是分不开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能产生艺术敏感,作者对生活的深思能产生智慧思想。《清荷》充满期待:“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是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1.细读全文,思考作者在文章第二节末句所讲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指什么?
2.作者再次来到日坛公园时,整个荷塘里面已经连残荷都没有了。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连残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