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3727

[ 沈玉荣 文选 ]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审美思考

◇ 沈玉荣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育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彰显出巨大感召力。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课程基本特点的语文学科进行着“凤凰涅槃”式的自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核心内容,一直被强调被关注,却一直未能走出困境;作为语文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美育存在着“忽视美育”“误解美育”等问题。作文教学审美化是新课改中高中作文教学的自新与发展之路。
  教育是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遵循着实践创造的一般规律即“美的规律”。实践活动本身和实践产品都是“善的目的性”与“真的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现在,让我们对照“美的规律”来审视思考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真”(合规律性)的缺失
  (一)作文教学策略的失当
  现今高中作文教学大多是封闭式教学,着眼于应试,将教学空间完全限定在课堂上。其弊端如下:
  1.选材面窄,缺少丰富的内容
  首先,封闭的课堂局限了教学思维。教师对学生生活的了解往往是表象的,很难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在自以为熟知的学生生活里寻找作文训练的材料,在教学中大多作概念化的指导,提一般性的要求。其次,狭窄的内容空间,使学生在单调、乏味的重复感受中对写作文心生厌倦。
  2.闭门造车,缺乏体验的过程
  作文教学应遵循“物”→“意” →“言”的规律。现今的高中作文教学往往停滞在“言”(“写”)这一步。缺少前两步,学生的作文便成了无米之炊。其危害有二:一是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与热情;二是学生对写作活动缺少体验与认知。
  3.过程简略,缺乏创新的灵感
  现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范文或写作知识,通过练习,进行模仿以求消化。教学过程基本是演绎写作知识,是简单的由知识向演绎技能的迁移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认同并接受。在这样的作文心理支配下,学生的思维不能求异,又何谈创新?但是,写作的价值与亮点正是创新!
  (二)作文教学程序的失策
  顾黄初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中指出:作文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作文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
  从宏观方面看,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首先必须在认识和经验上有必要的、足够的准备。没有这种蕴蓄,或者虽有某些蕴蓄而不足以构成文章充实的内容,就谈不到提笔写文章。现今的作文教学在“认识和经验”上着力很不够,抓了“流”而忘了“源”,作文课常常是“临渴而掘井”。这是教学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脱节造成的结果。
  从微观方面看,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篇文章的完成总得经历构思、谋篇、布局、起草、修改等一系列过程。在动笔以前,要想,在想的过程中使未来的文章有个大致的轮廓;在动笔以后,要想,在想的过程中使预拟的表达内容更具条理、更丰富充实;在完成初稿以后,要再想,在想的过程中发现疏漏错失,随时予以改正,必要时还得作些润饰。而现今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只抓了“起草”这一环;起草以前的构思谋篇,起草以后的修改润饰,都没有让学生受到真正的训练。这是教学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不一致的又一突出表现。
  顾先生引用叶老的话说,要让学生学会写文章,“就得引导他们在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方面下工夫,不断地练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现今的作文教学,却把前后两头的指导和练习都放弃(或几乎放弃)了。这是“半截子训练”,而不是“全程训练”。
  (三)作文教学评价的失衡
  由于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了极大比重,其评分的误差一直是语文教学评价手段在科学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影响作文评分误差的原因除了阅卷老师的素质水平之外,还有位置效应、思维定势、风格偏爱、第一印象、光环效应、情绪心境等等因素,评分的标准化被科学主义者认为是作文批改科学化的唯一道路。教师只要根据标准,就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在批改作文时的主观因素。这种看起来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在实际中却无法真正解决作文评价中存在的误差问题。标准化的作文评价方式和高中作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相容的失衡问题,它忽视了语文的综合性而突出了知识的分解;忽视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教学实践中推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只能使语文学科离语文本真越来越远。
  二.“善”(合目的性)的缺失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错位
  写作,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便产生了学习写作的需求,也就有了写作教学。目标错位的作文教学弊端甚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学生缺乏读者(“表达与交流”的对象)意识。
  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懂得: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为了读者而写作(当然在为读者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审美的创造的愉悦,但这决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写作时的读者意识。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老师和同学,久而久之,学生便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写作文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由特定的读者——语文老师来评定,最终忽视了写作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读者。其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语文教师只有建立起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学生才会自觉地有效地写作。
  (二)作文教学行为的短视
  许多学校在作文教学行为上存在“短视”问题,这与作文教学的本质目的相背离。作文教学行为短视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矛盾:
  1.教学制度的短期化与作文教学的长期性相矛盾,造成教学行为的短视
  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对学生实施作文指导时不能速成,只有施加长期的系统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教学氛围里逐渐提高。现行高中教学,一般情况下,高一升高二分文理科,有些地区高二升高三分班又进一步细化。即便不分科,为了所谓的公正性,学年开学初,也要将原来的班级打乱重新派位。教师即便“跟班”,面对的已不是原班学生。这样一来,一个教师对整个班级学生进行系统作文教学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学生往往刚适应了前任教师,又不得不转投“他门”,去适应另一种风格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成绩评比的压力下,也只得违背作文教学的规律,把本应长期的系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短期行为。
  2.考试命题的单一化与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相矛盾,造成教学行为的短视
  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事实上,曾经由于连续多年的高考作文都以话题的形式出现,中考及各种作文考试也都迅速与高考接轨,一时“话题作文漫天飞”,偶尔出现一次命题作文或限文体作文,则被视为“逆潮流而动”。许多高中生坦言,初二就开始接受话题作文训练,文体以最易写的记叙文为主,议论文很少或根本没涉及,更遑论其他文体。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决赛选手面对议论文写作极不适应的事实可为明证。反思目前高校毕业生论文屡见不鲜的抄袭现象,究其根源,高中阶段议论文体写作训练的缺乏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3.考试评分的随意性与作文教学的艰苦性相矛盾,造成教学行为的短视
  作文教学周期长,训练过程较艰苦,按理说“付出总有回报”,但是作文考试的评分事实却一次次打击了许许多多的写作爱好者。许多平时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高考中只能得到中等甚至偏下的分数;许多在高考中拿高分甚至满分的考生,其平时作文水平往往不是最高的。考试成绩与平时作文成绩的“倒挂”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参与高考作文评卷的语文名师频频爆出批阅一篇作文用时53秒甚至更少这样的消息,让人不禁心里没底。高考阅卷尚如此,通常考试阅卷可想而知。高速批阅直接导致作文评分的随意性。下手重了,怕委屈了考生;下手轻了,怕不能很好地执行阅卷标准,只好往中间分数靠拢。作文评分的随意性还表现在阅卷者的风格倾向上,不少阅卷者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正中己意的高高“举起”,不合己意的重重“摔下”。这种评分常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教师教学战略转移,因为作文训练“吃力不讨好”;二是作文教学片面强调外在“包装”,搞“形象工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4.陈建翔著:《教育美学思想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5.王乃森、徐林祥主编:《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
  6.顾黄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开明出版社,1994年7月。
  
  沈玉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兴化。本文编校:洪 鸣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审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