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32

[ 张莉 文选 ] [ 张莉 文选 ]   

作文教学“批”与“改”两步走刍议

◇ 张莉

  宋代欧阳修谈到写作方法时曾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段论述写作的要义在于勤奋读书和多动笔。笔者以为永叔先生所说的“多作”不仅仅是多练习习作,还有多修改之意。当前作文教学,往往是先让学生审题,放手写作,然后收阅,最后讲评。很明显,这中间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修改。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不单是接受知识,还有发现,分析、解决并反馈问题。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矛盾,另一方面发挥其聪明才智,最终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功。因此,学习写作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过程,而修改必然包含其中。作文修改不仅仅是简单地疏通字词,而且要检查实际写出的和想要写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丢失的补上,把衍生的删除,把偏移的矫正,以期盲能达意,文思一致。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独立自主进行的。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因此,作文教学中决不能小觑“修改”的落实,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最要不得的就是挤去学生的修改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改和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贵在培养自改能力。”是的,改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是评改的主体。让学生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并形成良好自改习惯的重要方式,从而实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教学目标。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改变有“批”无“改”的现状,尝试一条“批”与“改”两步走的新路子。以“批”为导,教师指出文中的问题;以“改”为“行”,让学生在“批”的基础上充分行使自主修改的权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批”与“改”两步走呢?下面便是一些粗浅的想法,仅供各路方家参考:
  
  一、教师“批”在先
  
  批语,是教师对学生创造性劳动所作的书面评价与指导,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帮手。常见的有眉批型、夹批型、段批型、尾批型等四种批语。教师批语毋须面面俱到,只需针对每篇作文比较突出的问题选择实际有效的批语方式即可。
  
  二、营造修改气氛
  
  营造民主的修改气氛,以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为主,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有效的策略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强、中、弱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在小组内,弱者能得到强者的帮助,中等的和较强的学生也能相应提高修改水平和写作水平。“文章不厌百回改”,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就必然会有进步,且互批互改,既发挥群体作用,又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最终能总体提高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有所侧重,步步推进
  
  修改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因为中学生还不太善于有效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操作中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无法纯熟驾驭修改。为避免问题出现。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要求,有目的有侧重地来修改文章。
  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该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直至这一要求基本熟练掌握,再转入下一个重点。
  一般情况下,可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进行分解。在修改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落实。这样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授修改方法
  
  学生不但要懂得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明了修改的规则,因此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识别文章的不足和亮点。一般来说,修改文章,首先要引导学生统观全篇,总体考虑,之后再从小处着眼,找准修改点。如中心立意,合乎题意;选材要表现中心;遣词造句要恰当等等。宏观引路,微观人手,是学生练习作文修改的重要帮手。
  综上所述,写作如花,“批”如剪,“改”如锋,只有坚持“批”与“改”两步走,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绽放成奇香异彩的佳作。而且批改两步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充分发挥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①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②王禹:《中学生写作心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作文教学“批”与“改”两步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