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71

[ 陈玉桂 文选 ]   

换个角度看王熙凤的服饰

◇ 陈玉桂

  任何描写都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人手。
  如何通过外貌描写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文中王熙凤的外貌(主要是服饰)描写,借助消费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从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人手,注重对王熙凤的深层意识进行解剖,将其精神世界即思想性格剖析出来,引导学生了解王熙凤如此打扮自己的真正意图,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这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拓展了文学鉴赏视野,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为了刻画王熙风这个贾府铁腕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借黛玉的眼睛对王熙凤的外貌、服饰作了一番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描写,以此来揭示王熙风的爱好、修养、思想性格及其独特的心态。
  请看这段精彩的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璃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上段外貌描写密切联系着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就王熙风的服饰打扮而言,它不但揭示了王熙凤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王熙凤这身服饰打扮,将她内在的精神世界,即思想性格巧妙地揭示出来了。这段服饰描写在刻画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中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语言、动作等描写无法替代的。对这段服饰描写,我们往往会浅尝辄止,只抓住其表象——即反映王熙凤生活奢侈,而忽略了对王熙凤如此打扮自己的真正意图的分析,这样就使得这段服饰描写对刻画王熙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其思想性格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白,那么,服饰则是无声的语言,反映出人物的爱好、修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物化。消费心理学将人们的消费大致分为两类,即实用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不同的消费反映出不同的消费心理和目的。对于许多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如此消费,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就人的衣着打扮即服饰而言,有的人注重服饰的得体、舒适、保暖等,这种消费是实用性消费,消费的目的重在实用性;而有的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在于实用,更重要的在于追求艳丽超人、压倒群芳,使自己风光无比,这种人的服饰多属于炫耀性消费,其目的在于炫耀性——或炫耀其身份、地位,或炫耀其财富、权势,通过这种炫耀性消费使其追逐名利、权势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茅盾先生也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而中国古代的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衣冠服饰既可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折射人的内心世界。王熙凤的服饰可归于炫耀性消费类,其目的在于炫耀其地位、身份、财富和手中拥有的权力,从中也折射出其独特的心态。
  黛玉母亡之后,别父进京都,初到贾府,在贾母起居处与贾府姑娘姊妹们见礼、厮认。在这种特定的时刻、特殊的场合,姑娘姊妹们精心妆扮自己,是情理之中的事。贾氏三姊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而“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风此时却一身“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彩绣辉煌,金银珠宝缀满全身上下。论条件,贾氏三姊妹同样拥有王熙风的条件,可她们三姊妹却没有王熙凤那般打扮,原因何在?除了贾氏三姊妹在贾母面前不敢如王熙风这般“放诞无礼”外,更主要的原因大概在于贾氏三姊妹的妆饰不带有炫耀性色彩,她们不像王熙风那样有“心眼”。作者对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描写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而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浓墨重彩地详描细写,一方面是借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来衬托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让读者从王熙凤的服饰中更好地认识她不但生活奢侈,而且恃宠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王熙凤的服饰并非是一般性打扮,而是有其用意的:
  (一)向初来乍到的黛玉炫耀其身份、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王熙风高贵的出身——大家闺秀,“金陵王”之千金;在贾府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贾赦之子贾琏之妻,贾敬之妻王氏之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殊——众姑娘都不敢妆饰奢华而她却敢妆饰奢华乃至俗不可耐,众人在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她却人影未见,笑声先来,在贾母面前说笑随意,打情卖俏,“放诞无礼”。这些无形的身份、地位、特殊的关系,或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流露出来,或通过王熙风的服饰显现出来。在此王熙凤的衣着服饰可以说就是她的地位、身份的物化,“处处留心,事事小心”的黛玉定能体察王熙凤这身“打扮”的奥妙及其用意。
  (二)向黛玉炫耀她的财富。“东海缺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风娘家(王府)经济实力之雄厚可想而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她婆家(贾府)财物之丰富由此可见。至于王熙风本人的财富有多少,从她披金挂银、戴珠缀宝的服饰中略见一斑。同时,王熙凤又是贾府财物的实际支配者,贾府财物任其挥霍,或假公济私、据为已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虚荣心极强的王熙凤来说,财富之多不便直言相告,但又得设法让黛玉知道,因此,她只好借助自己的服饰炫耀出来,让黛玉有所察觉。就此来看,王熙凤的服饰正是炫耀其财富的金字招牌、无声的广告。
  (三)向黛玉炫耀她所拥有的权势。在贾府对财物,王熙凤可任意调拨挥霍,这是财富支配权;对“丫头老婆们”她可以颐指气使,随意处罚,这是治人权。集财产支配权、治人权于一身,可见王熙风权力之大,权势之盛。为了更好地揭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作品除了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外,还通过王熙凤的服饰表露出来,王熙凤此时此境的服饰正是她所拥有的权势的象征。同是生活在贾府的“姑娘姊妹”,为何贾氏三姊妹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唯有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拥有王熙凤那样大的权力。王熙凤能支配贾府的财物,爱怎样就怎样,不需要经过他人之手。而贾氏三姊妹则不同,她们所需之财物,必须经过王熙风这一关,要仰王熙凤之鼻息。王熙凤想给就给,想不给,只要找个托辞就可不给,贾氏三姊妹也奈何不得。从这点上看来,王熙凤这身奢侈华丽的“服 饰”正是她手中至尊权力的物化、标志。言语是有声的,服饰是无声的,两者交相辉映,共同显示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
  (四)折射出王熙风独特的心态。王熙凤未出嫁时,除“念书认字学针线”外,自幼养尊处优,是受着“假充男儿教养的”,这种奇特的经历,造就了她不同于一般女孩的独特的心态——既具有女孩的心理本能,又有男儿的“教养”;既爱好打扮,善于察颜观色,心胸狭窄,更是放纵自己、争强好胜、恃宠骄人又颇有心计。王熙凤独特的心态形成于王府,嫁到贾府后,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宠爱,进一步助长了她的这种独特心态。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风辣子”这个戏称既表明贾母对王熙凤的宠爱,也道出了王熙凤办事干练,风风火火的泼辣劲,更揭示出王熙凤放纵自己、恃宠骄人、争强好胜、得饶人处不饶人的“辣子”心态,是对王熙风独特的心态贴切而又极为形象的概括!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露,服饰则反映出人物的爱好、修养,是透视人物心灵的另一道窗口。对王熙凤这种独特的心态,作者同样从她的服饰人手加以揭示。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是因为她的身份、地位、权势、爱好、修养乃至心态与众姑娘不同。贾氏三姊妹之所以“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除她们没有拥有王熙风那样的权势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三姊妹的爱好、修养大致相同,没有王熙凤那种独特的心态——放纵自己、恃宠骄人、争强好胜、处处炫耀自己、事事要胜过他人。王熙凤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表现出其独特的心态。由此可知,王熙凤与众不同的服饰也正是她那种放纵自己、恃宠骄人、争强好胜等独特心态的折射、物化。作者不仅通过语言来反映王熙凤独特的思想性格,也通过细腻的外貌尤其是服饰的描写将王熙凤内在的独特的精神世界物化出来,显现于读者面前。把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通过外貌(服饰)而物化出来,这正是本文外貌描写的绝妙之处。
  综上所述,王熙风“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是一种炫耀性的“打扮”,是有其用心的,从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独特的心态。她“与众不同”的“打扮”是由其独特心态所决定的。对这段服饰描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分析,而应当借助消费心理学的知识,从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人手加以深层次的分析,将王熙凤这般打扮自己的真正意图及她此时的心态揭示出来,让学生从另一侧面把握王熙凤生活奢侈、爱慕虚荣、追名逐利、恃宠骄人、争强好胜、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这段外貌描写的内涵,全面把握这段外貌描写的作用,品味出其中的妙处。

换个角度看王熙凤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