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评选结束了,结合诸位评课老师的点评和个人的教学体会,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也是完成课标的保证。在教授《都江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语言品味的问题:
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描写都江堰的关键句。找出令你最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作点评。
2、作者用“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这样的比喻,极为精妙地写出了都江堰的特点,请你用这种写法概括长城的特点。
这里,我以非常具体的指导,引领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通过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去体会都江堰的伟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已然渗透在教学设计中了。这个设计得到了评课老师们的肯定:只有设计出深入文本语言深处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培养语感,注重积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注重引领并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教学设计中要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对《都江堰》一文,我以“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为突破口,用“《都江堰》为什么开篇从长城写起,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理解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作为民族精神财富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用及作者的个性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课堂上探究问题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嵌入一个说话活动:以“都江堰”开头,重组“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个句子。学生马上口头表达出来“我以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这个活动既概括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又进行了语言运用的训练,省时增效。我深为自己的灵活之举叫好。
当然,评课的老师在肯定我这节课的亮点的同时,也委婉地提醒我: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多读读。是呀,回想这节课,我安排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一些。但确实不够多。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它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如此必有大效。因此,没有朗读、诵读而只有讨论、分析、对话的课不叫语文课。语文教学不要“花”太多时间,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朗读、诵读、默读、听读、齐读、个别读等等),追求“本真”与“素朴”,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在“读”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有效的。今后,我要注重加强朗读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学会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备的方面很多,教学设计就是其中关键的一步。今后,在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课文实际设计问题、引导阅读。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