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笔者很早就从事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听过不少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而这些公开课作秀的多,实用的少。它作为一种标杆,起着一种引领的作用,改变一下教师的观念倒是可以。但做老师就要做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老师,不受世风的影响,勇于实践自己崇尚的理念。因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听那些不实用的“公开课”了。最近有名师展示课,就在我们自己的学校,为一睹名师风采,笔者“破例”很虔诚地静听了两位名师的语文展示课。听罢由衷地感慨道:“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返璞归正的好。”
第一节语文课是泰州洋思中学的副校长、省特级教师刘金玉关于《陋室铭》的古文教学课。在上课前刘老师没有布置任何的家庭作业,因为听课的老师太多,座位紧张,学生也就随意硬塞进座位。上课前老师也没有故意一定要和学生预先沟通,做任何的上课暗示,班级也是我们学校为其安排的,刘老师对学情可谓是一无所知,上什么内容学生直到走进课堂看了黑板才知道。听课老师们都在疑虑,这样的课怎么上呀?
上课了,刘老师提醒学生说:“同学们,今天的上课,大家能看懂的老师就不讲了,谁懂的就谁讲。”接着刘老师让大家大声读过题目后,说:“对照书上注释,能看懂题目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了手,一个学生解释了题目的意思,还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发言进行了修补。紧接着刘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对照课文下的注释,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义。时间是六分钟。”同时提醒学生这一目标的几层意思,请大家逐个完成。同学们在六分钟内,有的默读,有的轻声读,有的大声读。他们时而读书,时而沉思,时而圈划,时而议论。六分钟过后,刘老师检查目标中的第一要求——熟读。说:“能熟读的请举手!”学生可能出于好好表现或害怕别人说自己不行的心理,都举了手,刘老师随手指定了离他最近的一个胖男生上讲台朗读了课文。上学期我教过这个班,对这个班非常熟悉。这个男生是班级语文基础最差的,现代文都读不好,怎么还读古文呢?胖男生在讲台上还是很努力地结结巴巴地读着。全场凝神屏息,期待着刘老师的处理。刘老师不慌不忙地询问全体同学,该同学读得怎样,同学们纷纷点评,刘老师又请了两位同学朗读了课文,让其他同学点评,全体同学又高声齐读了课文,最后胖男生较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回到了座位。接着老师出示了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方式、达成时间,同样师生在互动讨论中读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掌握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教学目标,师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任务。这一堂课令我拍案叫好,刘老师就像一位导演,学生就像一个个演员,在刘老师的指导下纷纷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唱演中提高了自己的“演技”,增强了自己的本领。
课后大家一致对刘校长的课交口称赞。这堂课之所以赢得了语文同行的认可;主要是因为: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这个目标是指语文基本功训练,前几年有专家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课改以后,新课标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理解如何统一的问题上,有的老师出现了偏差。笔者经常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练习课,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包括前面提到的作秀课。而刘老师能把两者相溶,较好地把握统一的问题,体现在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而且刺激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刘禹锡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受到严于律己,自觉做一个不追名逐利的“德馨”人的教育。最可贵的是刘老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而且都有训练的达成方式和时间要求,这就让学生思想紧张,注意力集中,教学环环相扣。
其次,对教材“把脉”较准,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教材。刘老师在教学时能很好地驾驭语文课堂,没有做作,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是相时而动,随机应变,根据学情的变化,采取了恰当的应对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上面谈到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刘老师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全体学生都读起来,通过相互点评和校正,相互得到了提高。况且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为下个教学环节打下了基础。这堂课还得益于刘老师在较准地“把脉”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方法。刘老师在课后的讲座上说:“课堂教学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诓、蒙、拐、骗’,凡是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只要用得上都可以用。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他的“诓、蒙、拐、骗”在这堂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盼体现。
再次,教学过程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刘老师教授《陋室铭》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比较好。如导入新课能引人入胜,上课伊始,对全体同学说,这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说,同学们能说则说,同学们会的老师不说,这就让学生必须根据老师的要求积极准备话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习课文,学生就激情难抑。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和学生试读结合得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译文,而是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对照译文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另外课堂上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生间的相互纠正和点评,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的内容等。学生参与面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运用了许多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整个课堂就像一池透明的活水,老师就像一条鲜活的鱼,鱼的流向带动了水的流向,不时还在水面上泛起阵阵美丽的浪花。
刘老师的这堂课就像一个朴实、素面、俏丽的山村姑娘,她充满生命的活力。借用许多同仁的说法:“这是堂返璞归真的好课,这是堂实用的高效课,这是我们一般教师都学得来的精品课,这堂课就是生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