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89

[ 陈洪海 文选 ]   

苏东坡的旷达

◇ 陈洪海

  都说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闻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也美。前二者倒容易体会:清风明月,泛舟赤壁,挚友二三,饮酒赋诗,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令人神往;语言上,清新自然,佳句迭出,骈散结合,韵律和谐,读来口齿噙香,似乎自己也进入那水天一色、上下澄明之境了,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回望全文,作者的旷达之思,文章的思想之美一点也不牵强附会,完全是自然生发的:眼前景激起了心中情,又勾起了历史的联想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同时由景又悟出人生哲理,而对哲理的思考又引起了情绪的起伏跌宕。景、情、理完美融合,天衣无缝。思想本身虽然是深刻而抽象的,但文中借史事与眼前的水月表达得既形象又含蓄,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让人百读不厌,实为千古美文。
  纵观苏轼的一生,这种旷达之思俯拾皆是。
  中秋之夜思念多年未见的弟弟子由,他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黄州,一次遭受风雨袭击,同行皆狼狈,他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这点风雨算得了什么!
  被贬广东惠州,环境恶劣,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旷达的人,总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
  都说“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但是面对溪水西流,他想到“休将白发唱黄鸡,门前流水尚能西”。平常的景物,他也能悟出些哲理来宽怀。
  面对乌云遮月,他吟道:“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清白?”好一个“了不嗔”,没有此等豁达胸怀,何来如此奇语!
  苏轼的一生,非常坎坷,经历了北宋仁、英、神、哲、徽五个帝王时代,政治上荣辱成败大起大落:两次在朝。两次外任,两次贬官。思想情感也几度发生重大变化,加上他饱读诗书,因此思想特别丰富复杂,儒、道、佛相互杂糅,这三者原有矛盾:儒家人世,道家避世,佛家超世,但苏轼却以外儒内道、外儒内佛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所以,苏轼的旷达是他人生与性情的自然表现:
  首先,坎坷苦难的经历他使他需要安慰来解脱。他一生两次被贬,尤其是第二次,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自然环境特别恶劣,水土不服,多灾多病,但他都以积极的心态承受下来,并努力为当地百姓做事,教他们读书等,以此充实自己的生活。
  其次,多才多艺又为他提供了解脱的途径。他能文,会诗,工词,善画,书法更是“宋四家”之一,这使他能及时地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人生的感慨,一吐为快;另外,以此会友,当不孤独,他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开始收集他的诗文手迹了。他自己才华横溢,当然不必去嫉妒别人,故而胸怀磊落。
  再次,广博的学问、对生活细腻的关注使他善于从自然界的景物变化中得到人生哲理的启示,故而常能自我宽怀。
  最后,他性情正直,心地纯良,胸怀磊落,无愧天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使得他的旷达显得特别自然,特别可贵,具有无穷的人格及文化魅力,深得后人喜爱。著名作家林语堂对他更是喜爱至极,在美国用英语写的《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他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写他的传记,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真是仕途不达人自达!
  达哉,东坡!大哉,东坡!

苏东坡的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