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83

[ 王经军 文选 ]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对策

◇ 王经军

  人选高考阅读材料的文学类文本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和短小精美的小说。2010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中,选用散文的有12份,选用小说的有6份。命题选文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文化内蕴丰富,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进步性和哲理性,突出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显示了人文关怀,着意于深刻的思考。
  考生在高考时往往对文学类文本有畏难情绪,就最近几年高考来看,学生的得分较低。但文章阅读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高考现代文是大有裨益的。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考题,可以明确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命题重点。准确把握复习重点,强化五种意识,我们的备考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一、强化整体意识,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把握整体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一篇文章的任何部分都是为了表达主旨,所以主旨也和整体密切相关或与部分间接联系。反过来,命题时,所有从部分的角度设置的题目,也就肯定与主旨和整体密切相关或有间接联系。因此,应该首先整体阅读,快速浏览,了解文章的内容梗概,领会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有先把握文章内容的核心,然后才能高屋建瓴地解决枝节问题。
  如2010高考湖南卷中《一朵午荷》的第18题: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要解答这一题,必须把握本文的主旨,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我们在阅读鉴赏时不能仅仅拘泥于物象本身,而是要理清文章思路,提炼和把握物象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荷)里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仅要披文人理,提炼和概括“午荷”那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还应理解作者浓墨重彩地写荷花在风雨中坚韧不拔的身影,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美,这也是作者本人所颂扬的内敛品性和幽雅气质。作者还借“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与前一次看荷的不同感受,悟出了“兴衰无非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本题参考答案: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二、强化结构意识,理清思路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要进一步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进行研磨以形成明确的认识。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枝节都受到整体的制约,每一道题目的答案都与整体有关。叶圣陶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阅读时只有抓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各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者是统一的。做题前大致把握整体思路和结构框架,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效率。另外还要掌握句、段在不同的位置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段落在文章开头: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打伏笔),设置悬念;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段落在文章中间:自然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推动情感或情节的发展。段落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如2009高考江苏卷中《上善若水》的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首先,仔细辨析开头的“三个问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个问句”是全文结构和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解答本题需要着眼于全文的结构与思路。从内容角度很容易答出“领起全文内容”、“引出下文、启下”等(要点一)。有的答出“铺垫、承上启下、引出主题或思路、奠定感情基调”,显然不符合要求。
  其次,从三个问句内部的顺序来看,由水一人一文化精神,即“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要点二),如果回答“由水到人再到精神”也可。但是这个要点很少有同学答得出。
  再次,从问句本身效果来看,有设疑的作用,吸引读者、启发思考,这是基本常识(要点三)。但是答成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均不得分。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三、强化审题意识,定位研读
  
  对考生来说,题干既是限制,又是启示,因此首先要注意审察题目,读懂题面,明确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有的放矢,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阅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答案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是至关重要的。应当说,每一道题都有一定的作答范围,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对上下文做定位研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搜”出来的。
  如2010高考浙江卷中《静流》一文的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逐渐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第一个主观原因。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直接议论的句子:“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第6段,父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0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全文第3段、第7段、第9段三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地叙述出父子感情的转化过程。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参考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四、强化技巧意识,明确作用
  
  文学作品为了使写物、说理、抒情形象生动、深邃厚重,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高考对文学作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艺术手法的考查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辨明表达技巧,二是要求对表达技巧作具体说明,三是赏析表达技巧的作用。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抒情、描写、比喻、拟人、反衬、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烘托渲染、卒章显志等。做这种题目,我们首先要明确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还应了解一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如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拟人的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或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另外,一定要联系文本的内容及表达主旨情感的需要具体分析。
  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生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五、强化规范意识,构建模式
  
  在平时阅读测练和高考时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有些同学读懂了文章,也了解题目的意思,但却得不到高分,因为答案不够规范,因此我们要树立规范答题的意识。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语规范。规范用语既省时省力又简单明了,总的说来,作答应使用书面语,还要会用一些学科相关术语,这样答案更易一步到位。
  格式规范。平时训练考生对解答格式要了然于胸,先答什么再答什么,怎样回答都要符合题目要求。另外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深化了主题等等。
  符合要求。让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就必须引用文本内容而不能空谈,让分条概括就写清条目,让结合自身实际或现实生活就必须联系自身或现实情况,问是否同意或如何评价并说明理由就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阐述理由。
  以上从五个方面对文学类文本的备考进行了总结,把以上几点做到位,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到位。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对策